|
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叶培大:见证北邮50年风雨历程
http://www.cww.net.cn 2011年1月18日 11:02 人民邮电报
作 者:姚春鸽
叶培大,号天一,微波通信及光纤通信专家。1915年10月18日,叶培大出生于上海南汇县的一个书香世家;1938年毕业于北洋工学院;1955年随天津大学电讯系转入北京邮电学院,相继担任过教授、系主任、院长助理、副院长、院长,1985年担任名誉院长,现任北京邮电大学名誉校长。当“信息通信黄埔”——北京邮电大学隆重举行建校50周年庆典之际,也是叶培大教授执教65周年的纪念日。值得注意的是,叶先生执教生涯中的50年都奉献给了北京邮电大学,亲身经历了北京邮电大学诞生、成长、壮大的全过程。50周年,对于北京邮电大学而言既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回顾历史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而叶培大无疑是历史见证的最佳人选,本报记者有幸对叶先生进行了一次难得的专访。
记者:北京邮电大学创建于1955年,原名北京邮电学院。也就是在这一年,您跟随天津大学电讯系转入了北京邮电学院。作为当时一名已经在业界取得一定成绩的年轻教授,您是怎样一种心情?北京邮电大学建校初期是怎样一种情况? 叶培大:我其实是一个非常重感情的人。从1949年9月回到天津大学(即之前的北洋大学)开始执教起,就坚定地认为自己的一生都将在那里度过。然而,尽管对天津大学有着最初那份深深的眷恋,但命运总是会出其不意地改变:1955年,服从国家安排与天津大学电讯系一道转入了北京邮电学院,从而由天津大学最年轻的教授成为北京邮电学院最有资历的教授。离开从前熟悉和热爱的环境,从内心深处来说,当时的确有些忐忑不安,主要是担心能否承担起一名资深教授应负的责任。事实胜于雄辩,从50年后的今天来看,当时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北邮建校初期,条件非常艰苦,比如当时的居住情况与今天的地下室类似,但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依然精神百倍地踏上了信息通信之路并坚持了下来。 记者:从1955年到2005年,北京邮电大学走过了50年的光辉历程。在这50年间,叶先生亲自见证了北邮的诞生、成长和壮大。在叶先生看来,哪些事件对于北京邮电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叶培大:我今年已经90岁了,一生中经历了太多的事情,有些都已淡望。年纪大了之后,对于许多过去的事情都记不清楚了。但是,改革开放使中国的教育事业焕然一新,却成为我脑海里最深的印记,永远无法忘记。 1978年3月,在“文革”结束之后的第一次全国科学大会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知识分子是脑力劳动者,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两个科学论断,非常令人振奋。这次大会也因此被誉为科学的春天,知识分子的春天。对于教育事业,乃至北京邮电大学而言,全国科学大会和改革开放无疑是一个关键性的转折点。在此以前,中国的大学掀起了一股学习前苏联的热潮,教学大纲、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均是与前苏联专家共同制订的。那个时候中国非常封闭,与国际的交流非常少,学校对于学生的英语水平要求也非常低,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非常惧怕讲英语;此后,整个教育界出现了根本性的改变,从全盘照搬前苏联教育模式转变为结合中国的实际,开辟了中国教育事业的一片新天地。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北京邮电大学也迎来了自身的快速发展。 此外,第一次参与国际学术交流的经历,也是我一生中难忘的回忆。1964年,通过与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的合作,在国内开始研究大气光通信。“文革”期间,科研工作被迫中断了8年,“文革”结束后又迅速得到了恢复。改革开放以后,我被邮电部派往荷兰阿姆斯特丹参加ECOC欧洲光通信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结识了许多世界级的专家,如美国工程院院士高锟、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李天培等,这令我激动万分。后来,几乎每一个人都成了我的好朋友,他们曾经先后到北京邮电大学举行了学术讲座。这也是中国教育界出现的根本性改变的一个缩影。国际性的交流对于研究工作发挥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记者:叶先生如何评价今天的北京邮电大学?在50年校庆之际,叶先生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叶培大:今天来看,北京邮电大学已经成为我国信息通信领域的权威。尽管在人文方面与综合性大学相比有所差距,但正在采取措施逐渐提高,例如我们已经建设了专业的语言学院和经济管理学院。在50周年校庆之际回顾过去,我们自然可以发现当时北京邮电学院的创办者是何等明智。专而精的北京邮电学院,满足了中国的信息通信产业发展和壮大的要求,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1] [2]
编 辑:赵宇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64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重要新闻 通信技术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