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厦门无线城市模式缩影服务民生
2009年6月16日 11:02    新浪科技    评论()    

    无线城市的概念由来已久,早在十年前就由美国费城提出,建设覆盖全城的WIFI热点,实现无处不在的无线宽带网络接入。随着通信业务的不断发展,无线城市的概念内涵也愈加丰富,除无线宽带网络接入外,还包括各种增值应用,如无线政务,智能交通,应急通信,无线城管等。

    然而,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了10年之久的“无线城市”计划,至今却没有一个可以作为样本的案例。一些国家的无线城市项目在大规模宣传后根本没有启动,以休斯敦、旧金山、芝加哥为代表的部分城市宣布暂停各自无线城市组网计划,许多风光一时的Wi-Fi新创公司如Jolt-age、Cometa等甚至陷入倒闭的绝境。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没有合适的商业运行模式。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线城市”被认为应该作为政府公共建设的一部分,由政府投资并免费向用户提供服务。在欧美,也有人将之称为“免费公共无线互联网”。确实,这种免费模式非常吸引眼球,也非常受公众欢迎。但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哪怕把无线城市的带宽资源作为一种公共基础设施来看,最多也是和自来水、电力一样,长期运营依然需要建立良性的商务模式。政府虽然能够在无线城市网络建设初期给予一定的支持,但毕竟无法承担长期高成本的运营费用。如果每年都要把纳税人的钱不断地投入到无线城市网络的运营和技术升级上,肯定不会坚持太久。显然,只有找到一个行之有效的成熟模式,投资者才能收回建设成本并维持网络正常运行,保证无线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尽管还没有一个成熟可复制的商业模式,但这丝毫不影响世界各地建设无线城市的热情。目前,全球在建和规划中的“无线城市”已经超过1000个。

    在国内,厦门作为全球第一个以TD-SCDMA为主作为无线城市网络承载技术的城市,正在探索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首先,采用TD-SCDMA为主WIFI为辅,与厦门移动合作利用其已经建设好的3G网络,厦门政府避免了无线城市所需要的大规模网络基础设施投资;其次,厦门政府在各个职能部门和运营商之间进行牵线搭桥,以服务民生为核心目标,要求职能部门积极落实信息化建设,为市民提供各种方便快捷的服务,切实落实应用来拉动市场,使得无线城市的各种业务应用能够长期健康的发展。

    厦门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督查处副处长洪卫国说,“我们从06年开始与厦门移动合作,借助运营商的信息化技术和网络,向科技要警力,几年间管理和执法水平有很大的提高。”

    以工地噪音管理为例,在几年前,城管接到工地噪音投诉后,派执法人员赶到现场,往往工地就已经停工,费时费力,还很难获取证据。现在,全市的首批6个工地都安装了工地噪音实时监控系统,不管是白天还是夜间,一旦噪音超标,就会有短消息发送到相关责任人的手机上。而系统的安装也相当简单,前端设备是无线的,直接挂在塔吊上。采用这套系统,投诉量在安装当月就下降35%,甚至有一个工地实现了零投诉。

    “在数字城管系统的开发过程中,任何一个子系统的开发,都要有城管内部的人参与其中,我们称之为‘嵌入式开发’”,洪卫国笑称。

    显然,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务实,确保开发出来的信息化系统能够对城管人员的日常工作有帮助,将应用落到实处,避免项目成为“面子工程”、“形象工程”。

    厦门无线城市另外一个颇具特色的应用是实时路况。市民在上下班出门之前,可以通过手机或电脑上网查看指挥中心提供的路口实时视频画面,选择合适的出行路线,避开拥堵。厦门移动在全市几十个重要交通路口都架设了摄像头,并把摄像头画面接入到3GPP流媒体平台发布出去。

    “这些摄像头每天的访问量有几千次,峰值的时候有一万多,足以说明市民对实时路况交通的需求”,厦门移动综合部林剑峰表示。

    按照规划,在接下来的2年时间里,厦门移动会在全市架设三千路摄像头用于实时交通路况发布。

    相比北京上海深圳广州等大都市,厦门只是一个相当小的城市,所能够支配的资源也少得多,为什么厦门能够在无线城市建设上成为领先的实践者,其原因恰恰是在于从政府与运营商的务实作风,从与市民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应用入手,通过信息化来提升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首先从一个个服务民生的应用中来培育用户需求,再通过需求来拉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发展,而不是盲目建设,好大喜功。

编 辑:周桂军
关键字搜索:无线城市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