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伪广电“互动节目”仍在吸费愚民
2008年4月29日 08:15    新浪科技    评论()    
作 者:南方都市报 汪小星 方南 李娟

    多个频道仍在播出伪造“互动节目”骗用户电信资费,整顿刻不容缓

    广电专家称“频道泛滥”,各频道为谋生“见钱就收”,需加强自律

    业内戏称此为“SP血泪史”,被迫频繁转移作战阵地骗取电信资费

    前期报道了伪“互动游戏”类节目变相狂吸话费内幕(详细报道见4·16通信周刊)之后,引起众多读者的强烈共鸣。近段时间,本报陆续接到读者报料,曝光这类型节目背后的骗钱本质。带有欺骗性质的伪互动游戏节目屡禁不止,相关部门频出禁令,为何始终难以落到实处?节目欺骗痕迹明显,为何总有消费者不断上当?欺骗性互动游戏节目横行无忌的背后,又是哪几方的利益博弈?

    带着这些疑问,本报以近期仍在播出的伪互动游戏节目为案例样本,抽丝剥茧、解剖麻雀,将这类互动游戏节目背后的利益链条一一呈现。

    众多“互动游戏”仍在续播

    某频道每晚十二点半左右仍在播出一档名为《××得胜》的互动游戏节目。其节目内容片段如下:“屏幕上有几根火柴组成了一个数字,移动其中两根火柴另组成一个最大的四位数,参与题目的方式在屏幕下方,拨打电话之后,电脑会在某一个时候产生幸运观众来进行回拨,被回拨者就是幸运观众了,答对问题的话,保底奖金是50元,三千元特别大奖在周末的时候,在曾经参与节目的所有观众朋友当中随即产生一位观众,只要答对问题,有三千元大奖。”

    电视屏幕下方有短信发送方式,电话拨打方式,每条短信的信息费和每分钟电话的电话费都是两元。注明“此栏目服务提供商:广州××互动媒体科技有限公司”,以及该公司的客服电话。

    题目原本不难,在主持人频繁的提示之下,答案一目了然,但节目过程中只抽取了少数几位幸运观众,但这几位所谓的“幸运观众”几乎全部答错,直到节目接近尾声,才会有一位“观众”答对题目。这种模式周而复始,几乎晚晚相同。

    记者亲身参与体验,电话接通后进入语音系统:“欢迎致电广东语音杂志业务××互动的欢乐调频业务。”资费标准介绍完毕后,“滴”一声开始计费,此时再次由电脑录音介绍系统:“您已进入××电视台互动答题系统,您的电话已经注册在电脑中了,在这里您将有机会领取现金大奖。”然后提示先用手机输入题目编号,接着又是一段冗长的“温馨提醒”,提示录入语音留言回答问题。所有录入完毕之后,后台提示,工作人员将通过电话联系您兑奖,节目获奖名单会在网络和电视上公布,并强调该节目发奖环节由国家公证部门予以公正。

    至此,此次通话时长两分多钟,全程均为电脑提示音,共计话费6元多。

    记者随即拨打节目上给出的客服电话,询问“拨打互动电话时提示发奖环节经国家公证部门公正,那观众电话拨打环节、抽奖环节有没有全部公正?”、“能否提供一下公正号和公证部门的名称?”客服小姐回答:“客服部门只能提供节目相关的业务服务,不能回答这类问题。”记者要求提供可以解答相关问题的部门电话,对方让记者等候,但一直未提供任何部门电话。只要求记下问题,承诺24小时内回复,至发稿时为止,记者没有收到任何回复。

    在网络广播电视报上查询国内各电台,电视台的节目表,记者发现众多疑似“互动游戏”的电视节目,例如《××智慧》,《××赢家》,《××赛场》,有的甚至直接写明“电视互动游戏节目”。

    互联网上,众多读者发帖曝光带有欺骗性质的互动游戏节目,记者粗略统计,众多省级、市级、地方县级电视台、电台均“榜上有名”。

    SP频繁转移阵地骗钱

    伪互动游戏类节目“猖獗”背后,正是SP转移战场的另一场“突击战”。由于原信产部逐步加大对不良SP的整治力度,近几年来,两大移动运营商均出台不少强硬政策“弹压”SP,在整个内容增值服务市场不断规范的同时,不少SP也慨叹,“春天已过!”

    但生存仍要继续,SP们掉转枪口,转移“战场”至各大电视台、电台,玩起了伪互动类游戏。这背后,与各级电视台、电台所面临的竞争压力分不开。

    2006年7月,中国工商总局和广电总局联合宣布,从当年8月1日开始,所有广播电视机构暂停播出药品、医疗器械、丰胸、减肥、增高等5类电视购物广告,此举对于一些竞争压力较大、规模较小的电视台、电台而言,不啻为“当头棒喝”,失去了很大一部分盈利空间。

    据悉,2007年广电总局系统的收入达到1314亿元,电视台广告部分达到600亿元,其中,中央台占据22%,省级电视台占了46.5%,地、市级电视台占24.5%,而全国2861个县级电视台仅占7%.在省级电视台中,竞争失衡的局面同样存在,2007年上海文广、湖南卫视、广东卫视、浙江卫视、山东卫视的广告收入就占了30多家省级电视台收入的40%左右。

    数据已经表明,众多的省级电视台、地县级电视台的经营状况并不乐观,当药品、医疗器械、丰胸等传统的广告“摇钱树”在屏幕上消失以后,广开财路或许是他们继续生存下去的不二法门。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同样面临生存和竞争压力的SP与经营困难的各类型广播电视机构联手并不让人意外。

    有广电内部人士透露,SP与广播电视机构的合作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购买广告时段,按照目前的行情,一般省级电台午夜时分的每小时广告费用为3000元,其他市、县级电台依此类推。二是在购买广告时段的基础上,利润再分成。有媒体披露的某SP广告节目的分成协议显示,电视台或电台可以获得短信总收益和声讯电话收益的60%,这仅属在广告费之外的收入,SP只能获得40%.

    这样的利润模式,是那些经营困难的电视台、电台无法拒绝的,这也是部分电视台、电台甘冒被广电总局处罚风险,播放伪互动节目的主要原因。而某电视台的内部人士更是坦言,广电总局的处罚措施并不具体也不严厉,往往是发现一例处理一例,处理办法也仅仅是叫停了事,待风声过后,这些节目仍然可以“移花接木”,换个嘴脸、换个东家之后,又继续播出。

    SP在“救活”了部分经营困难的电视台、电台的同时,也“火”了一把自己。从某游戏节目提供商提供的一份案例中可以看到SP们的收入状况:一座覆盖人口450万人的地级电视台一次节目的参与人数大约在1800人。以每天播放90分钟节目、平均每人花费9元计算,其每期节目收入约为16200元。其中奖品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在支付广告费用、分成费用之后,每日从一家电视台进账至少6000元(同一家SP,往往会购买全国数十家广播、电视频道,播放模式千篇一律的“不同节目”)。

    6月全面禁止伪互动游戏?

    在SP和各级广播电视机构利用互动游戏“抢钱纳粮”的同时,是消费者利益不断被侵犯的事实。记者采访一些电视观众,询问有没有看过这类互动游戏的电视节目,很多人都说看过。“这种节目很多啊,题目简单得要死,小学生都会答,可是节目播了半天,接进的电话都答错。”市民吴先生说,“尽管有些担心是骗术,还是禁不住奖品诱惑,打了电话进去,结果总是上当。”

    各大门户论坛上,众多观众投诉此类节目,在原信产部的网站上也有不少消费者的投诉。实际上,包括广电总局、原信产部、工商总局在内的多家监管部门都已相继出台各种清理政策,但收效甚微。广电专家称目前广播电视“频道泛滥”,各频道为谋生不得已“见钱就收”,建议精减冗余频道。由于“伪互动节目”涉及多方利益博弈,这些禁令往往陷入“令行难禁”的尴尬境地。

[1]  [2]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互动游戏  吸费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