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改革开放30年通信业史记(二)
2008年11月17日 09:22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倪兰

    1986年3月5日,邓小平对陈允芳、王大珩、杨家墀、王淦昌等4位老科学家的来信作出批示,使得发展中国高新技术的“863计划”付诸实施。程控交换机项目就是“863”计划民用口的5个专项之一,和水稻基因图谱、航空遥感实时传输系统、超导技术、信息安全有着同等重要的地位。

    该项目的研制重任落到了原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和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肩上,当时刚在解放军信息工程学院从事计算机总体技术研究的邬江兴成了领头人。他带领教研室研究计算机的15个年轻人,用企业赞助的300万元,历时数年,研制出了比西方同类产品性能更优越的、中国第一台容量可达6万等效线的04机。1991年,原邮电部鉴定:04机“是我国电话交换机技术上的又一重大突破,该机设计新颖,技术先进,达到了80年代末期国际先进水平。其中系统结构和交换网络都有所创新,呼叫处理能力居国际领先地位”。04机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课题组荣立集体一等功。1992年以后,邬江兴等人还改进了04机,并继续开发了HJD-04D、D+、E、NGL等8种机型20多个产品。

    研发不易,04机的产业化更是艰难。此前,国际厂商和产品已经抢占先机,在市场上建起了坚硬壁垒,而国人也对国产货一时信心不足,04机只好选择了先走地区县级中小城市的“农村包围城市”战略。困境之中,当时的洛阳电话设备厂挺身而出,贷款几千万元,率先在全国一举开通十几个电话局,效果十分之好:试验局很满意,04机使用便捷,“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培训两周就行了,比操作进口机培训时间大大缩短”;课题组一方也很高兴,04机的大面积试验,尽早暴露了设计缺点,利于及时修改完善,使产品成熟期大大提前。此后,邮电部杭州通信设备厂等企业也纷纷开始批量生产04机。04机形成了产业,10年间,生产销售累计3000万线,产值超过100亿元;04机系列安全、稳定运行于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的电话网,并在军队专网、驻外使领馆广泛开通使用,为国家节省外汇上百亿美元;04机还实现了中国大型程控数字交换机首次出口,产品销往俄罗斯、朝鲜、孟加拉、古巴、哥伦比亚、越南、巴基斯坦等国,共创汇数亿美元。

    值得一提的是,04机的研制成功,激励并坚定了一批中国企业自主研发通信设备的决心。在04机于1992年进入市场后的几年中,华为、中兴和大唐相继成功开发万门数字程控交换机,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国内企业最终主导了中国电话程控交换机市场。

    而正是由于国内企业的不断努力,中国市场的程控数字交换机价格直线下降,由每线500美元降至300美元、100美元直至30美元,用户的电话装机费也随之一降再降,最终电话终于“飞入寻常百姓家”。

    电信业务市场初步放开(1993年8月)

    1993年召开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正式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拉开了我国市场改革的序幕,而中国电信业的市场化改革进程也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当年8月,国家放开部分电信业务的经营,国务院批转邮电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电信业务市场管理意见的通知》,向社会放开经营无线寻呼、800兆赫集群电话、450兆赫无线移动通信、国内VSAT通信、电话信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等9种电信业务,并对有关问题作出了规定。该文件是国家通信主管部门进行电信行业管理的主要法规和政策依据。这项政策出台后,吸引了大量的资金投入到相关领域,到1995年底,全国获准从事相关领域电信业务经营的单位已达2601个。

    开放这9种电信业务的经营,不仅有效缓解了社会对通信业务的紧张需求局面,还大大增强了国内通信网络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技术性能,切实实现了积极引入社会资金、加快发展通信事业的目的。

    仅以无线寻呼业务为例。从1993年开始向社会放开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后,无线寻呼业务就成为电信业务中发展最快的业务之一。从1994年开始,全国无线寻呼用户总数连续4年以每年超过1000万户的速度发展。从事跨省联网无线寻呼业务经营单位的发展也十分迅速,截至1998年底,国信寻呼公司等21个从事跨省联网无线寻呼业务单位的寻呼用户总数已达5018万户,占全国寻呼用户总数的71.8%,其中国信寻呼公司的用户数达3954万户。

    针对部分业务经营放开后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原邮电部还先后发布多项行政规章和办法,主要有《电信业务市场管理暂行规定》、《电信终端设备进网审批管理办法》等,起到了规范市场、协调关系、改善服务质量等重要作用。

    部分电信业务经营的放开也给我国电信市场带来了两个影响深远的新生事物。

    一是许可证制度的出现,根据当时的规定,这9项电信业务中的前4种业务实行经营许可证制度,后5种业务实行申报制度。而2000年9月25日国务院公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第七条更明文规定,国家对电信业务经营按照电信业务分类,实行许可制度;未取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从事电信业务经营活动。许可证制度逐步确立稳固地位。

    二是增值业务概念的出现。在1993年,经国务院批准,向社会放开经营的9项电信业务中,后五项属于增值电信业务。此后,在1994年原中国联通成立时,增值业务概念被正式提出。而经过社会化的发展,时至今日,我国从事增值业务的企业已达约22000家。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向社会放开经营这9项电信业务,但当时面向的范围只是国内力量,外商仍未被允许在我国境内经营或参与经营通信业务。这一状况一直延续到我国“入世”前后。

    中日海底光缆打通国际交流线(1993年12月)

    1993年12月15日,我国第一条国际海底光缆——由上海南汇至日本九州宫崎、全长1252公里的中日海底光缆正式开通。这条海底光缆系统由中日美三方共同投资,光缆传输速率为560Mbit/s,通信总容量达7560条通话电路,可供15120对人同时通话,相当于建于1976年的中日海底同轴电缆的15倍以上,全线设9个中继器、10个中继段。中日海底光缆的开通,使中国国际通信能力增长80%以上,不仅为我国改革开放后增进国际交往、扩大贸易发挥显著作用,同时为上海国际通信传输全面进入光时代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自中日海底光缆开通后,我国的通信事业突飞猛进,尤其是互联网业务的蓬勃兴起,对通信传输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海底光缆这种大容量、高速率的传输载体进一步得到了广泛运用,我国与国际间的海底光缆建设大范围开展。

    1996年,全长2100余公里、穿越14个国家的亚欧光缆投入运营。

    1997年,中美海底光缆开工建设,其中北线于1999年12月初全部建成,并于2000年1月19日正式投入使用,成为亚洲各国连通美国的主要电信线路。

    1999年,全长4万公里、连接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亚欧海底光缆正式投入商用。

    2000年,中国电信与韩国电信、日本电信、美国MFN等7家世界领先的电信运营商签署了高速率跨太平洋海底光缆——亚美海底光缆的建设协议。

[1]  [2]  [3]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改革开放  通信业  发展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