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企”竞争力何在?“新国企”贡献了什么价值?
9月22日,在《英才》杂志主办的“创造价值,贡献中国·共创中国商业价值十年”的主题研讨会上,就这些问题,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院长张维迎与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中国联通董事长常小兵等多位国企老总展开了一场激烈辩论。
“新国企”这个概念,是指伴随国有企业改革第二阶段而诞生的“新型国有企业”,其主要特征是,按照《公司法》注册,以股份公司和有限责任公司为主要法律形式,虽然保持了国有控股,但股权结构多元化。
近年来,“新国企”利润逐年大幅度提高,表现出较强劲的盈利能力。从指标看,2006年,中央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3万亿元;实现利润7681.5亿元,销售收入超过千亿元的有21家,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有13家。截至2006年底,中央企业资产总额为12.2万亿元,年均增长13.6%。
张维迎戏称,“以前是民营企业稍不留神就赚钱,现在是国企稍不留神就赚钱。”
而傅成玉对“新国企”的理解是,国企在外力推动之下进行了自我改造,走向了市场,包括国际市场的竞争。市场化、国际化和资本化导致了国企的变化。
傅成玉认为,近几年,几乎大部分行业的中央企业都走向了资本市场,再加上在行业市场上的竞争,公司的治理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虽然一把手还是上面任命的,但是其他高管,基本上都要靠业绩、靠董事会来选了。”管理必须规范、透明,竞争力也大大加强。
不过,国家发改委宏观院《深化中央企业改革》课题组的一份报告认为,
对新国资、新国企的评价还需待以时日。
报告认为,国企赢利近年来大幅提高是事实,但低效率和其他问题也客观存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宏观形势可以暂时掩盖国企低效率的本质,但如果以赢利能力强为理由忽略进一步改革,因国企暂时繁荣导致体制复归,那么繁荣之后的风险如何处理,则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
报告还认为,垄断行业改革是“冰山只动了一角”,缺乏总体目标和统筹考虑,缺乏保障改革顺利实施的配套机制建设。而且,受盘根错节的利益关系制约,推进改革的难度很大。
而面对垄断的批评,傅成玉认为要“历史地看,辩证地看”,说国企靠垄断,“是不全面的。”历史造成了所有规模大的企业都是国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走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改革导致了很多变化。
他以中海油为例,认为现在并不存在资源垄断。“表面上看海洋石油就一家,但实际上不仅仅是一家,国际上还有很多竞争对手,中国的海上石油一样对外开放。我们要申请一块开发区域,和外国公司一样,要交费,之后还要承诺巨额投入,还有各种税费。”
“今天看国企是否有竞争力,要把它放到国际的同行业里去比较,竞争是在管理上、成本上、效率上。”傅成玉说,“海上石油的生产成本是陆上的5-10倍,全世界就中海油一家全搞海上的石油公司,但是它的成本在国际处在最低的行列,中海油靠的是管理效益和技术创新。”
常小兵则判定现在基础电信服务领域里面,并不存在“比较浓厚的经营性垄断”。他说,从市场准入看,国企在很多领域确实占据垄断地位。但是从市场定义和服务的理念来看,在任何一个服务领域,要看消费者是否有两到三个以上的不同选择,看单一企业的市场份额有没有超过市场的底线。
而张维迎认为,最近几年国企赚钱的原因之一是整个市场环境的变化,特别是上下游产业的优劣地位发生了变化,“上游的国企赚钱,有一个原因就是下游的民营企业发展得非常好,创造了一个巨大的市场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