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技术深度文章 >> 分类技术 >> 正文
PON与xDSL融合组网应用模式探讨
2007年9月13日 10:29    中国联通网站    评论()    阅读:

    1、引言

    目前,中国电信宽带接入主要采用xDSL(如ADSLADSL2+等)、LANWLAN技术,其中基于铜缆接入方式的xDSL所占的比例最大,达80%以上,其次是LAN接入方式,而无线接入仅是有线接入的补充手段。

    数字用户线接入复用器(DSLAM)是xDSL系统的主要设备,通过铜缆与用户端的调制解调器相连,为用户提供宽带业务接入。目前电信网中的DSLAM设备基本放置于局端,通过IP网或ATM网或光纤直联的方式上联到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BRAS)。目前电信运营商已不再对城域ATM网进行扩容,并转向建设IP宽带城域网,基于ATM方式的DSLAM已越来越难以适应实际组网的需要,因而IPDSLAM将成为DSLAM应用和发展的方向。

    现网中的xDSL接入主要有512kbit/s、1Mbit/s、2Mbit/s等几种下行速率,上行速率为512 kbit/s。随着IPTV等业务的发展,对xDSL接入速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xDSL的可接入速率与铜线的长度直接相关,由于现网中的铜线接入距离普遍较长,对xDSL升速造成较大困难,很大比例的用户无法得到开展视频等业务所需要的带宽。对于IPTV业务,目前的标清电视需要3Mbit/s左右的带宽,高清电视则需要至少6Mbit/s的带宽,此外还有高速上网、视频会议、网络游戏、VoIP等其他业务也需要占用一定的带宽。解决用户铜线接入距离过长的最直接的方法就是通过光纤的延伸使DSLAM下移。

    光纤到户FTTH)是固定宽带接入网的发展方向,PON技术将是FTTH采用的主要接入技术。但考虑到目前FTTH的成本相对xDSL来说还较高,因此短期内不可能取代xDSL技术,但应积极推进FTTx(如FTTC、FTTP、FTTB等),缩短铜缆的长度,以便提高宽带接入网的可接入速率。

    在当前FTTH还不能一步到位的情况下,PON与xDSL融合组网是一种较好的应用形式,这种组网模式可以利用PON和xDSL的技术特点,提供一种全新的宽带接入方式,满足用户的多业务带宽需求。

    2、融合组网技术

    目前,ADSL2+技术已成熟,并开始在现网中规模化应用。ADSL2+在传统的ADSL基础上对性能和功能方面进行了较大改进,提高了数据速率和对线路的适应能力,是目前新增ADSL设备的主要选择技术。

    VDSL(超高速用户数字线路)可以提供短距离高速非对称业务和中等距离的对称或接近对称业务。VDSL2技术结合了ADSL2+和VDSL的特点,支持更高的传输速率。但目前VDSL2技术标准还有待完善,芯片还不太成熟,互通性及兼容性较差。

    目前EPON(GEPON)技术比较成熟,并已在电信现网中应用,可支持1Gbit/s的上下行对称以太网速率,可以承载数据、IPTV、VoIP等多种业务。GPON可以支持2.5Gbit/s的上下行对称速率,但GPON标准复杂且制定较晚,目前主流的设备及芯片厂商均在进行相关产品的研发,市场上尚无完整的GPON解决方案,预计一两年后GPON技术及产品也将成熟。

    因此,目前融合组网所采用的PON技术应是EPON技术,所采用的xDSL技术主要是ADSL2+技术。PON与xDSL融合组网模型如图1所示。

    图1  PON与xDSL融合组网模型

    图1中SR指业务路由器。PON系统主要由OLT、ODN(光分配网络)、ONU组成,其中ODN由光分路器和光纤线路等组成。ONU与DSLAM可能是分离的,也可能是集成的。

    PON与xDSL融合组网方式综合应用了xDSL和PON技术,具有以下一些优势。

    ●提高了用户可接入带宽。融合组网方式使DSLAM向用户端靠近,缩短了铜缆接入长度,因而提高了用户的可接入带宽。

    ●节约设备端口资源。随着用户接入带宽的不断提高,未来BRAS的业务端口将主要是GE接口,相对于现网中采用的DSLAM光纤直联BRAS方式,融合组网可以使DSLAM经PON系统汇聚后再上联BRAS,因而可多台DSLAM共享GE端口,从而节约了昂贵的BRAS端口资源。

    ●节约光纤资源。PON系统的上下行业务流在一根光纤中传送,融合组网方式将减少对光纤资源的消耗。DSLAM下移后,DSLAM的数量将明显增加,传统的光纤直联等方式无疑将消耗更多的光纤资源。目前不少地方,特别是大型城市,管道资源相对紧张,光缆资源难以扩容。

[1]  [2]  编 辑:赵宇
关键字搜索:PON  xDSL  融合组网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