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深度文章 >> 制造 >> 正文
中电赛龙推倒多米诺骨牌 手机设计公司经历严冬
2007年7月24日 18:40    新浪科技    评论()    阅读:
作 者:《财经》杂志 张浩

    受此影响,中电赛龙在手机设计行业的地位迅猛下滑,不仅迅速被德信无线(Techfaith)、龙旗通信、上海希姆通等后来者赶超,去年10月失去飞利浦手机这个最大客户后,更陷入绝境。

    对此,曾任中电赛龙高管的布鲁斯林不愿多谈,仅表示“中电赛龙的失败,最主要是对市场把握的缺乏,手机研发的市场竞争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赛龙却来不及改变”。

    与中电赛龙渊源颇深的原飞利浦桑达通讯高管何洁认为,中电赛龙倒闭来自三方面原因:首先是手机设计行业的竞争压力,其次是垄断性客户资源的突然缺失,最后则是赛龙内部传统管理风格未能适应中国市场的改变。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赛龙与飞利浦手机之间的排他性捆绑合作模式,既成就了赛龙的辉煌,也直接诱发了赛龙系全面崩盘。

    自从2002年,中电赛龙收购法国飞利浦研发中心后,中电赛龙就成为飞利浦通讯的惟一合作方,双方一举签定了三年的捆绑合作协议规定:期间赛龙系企业将采用飞利浦芯片并负责飞利浦所有手机的设计方案;而当时为飞利浦手机做代工生产的是桑菲。

    其时,中电赛龙资金充足、有技术也有客户,如日中天。飞利浦著名的超长待机系列手机,均为中电赛龙作品;国内厂商诸如康佳、海尔前些年的超长待机类手机,也出自中电赛龙。

    然而,幸福是短暂的。两年之后,中国乃至全球的手机市场格局发生巨变。随着手机终端市场的品牌集中化和国内低价手机的泛滥冲击,飞利浦、阿尔卡特、西门子等欧洲传统手机企业的业务极度萎缩,其中飞利浦手机从2005年600万台的销量急速下滑。

    由于市况不好,手机设计价格出现暴跌。原来买断设计方案的价格从200万元人民币直降至80万元左右。而且,更为革命性的变化是,原先手机设计公司提供整体解决方案、手机厂商一次性买断的合作模式出现了变化。新的合作模式是,手机厂商前期先付一部分开发费,后期再按实际出货量与设计公司分成。

    “竞争激烈,手机不好卖了,品牌厂商希望共同分担风险。”何洁告诉《财经》记者,如果手机卖得不好,手机设计公司的前期投入也就血本无归。

    受益于“排他性捆绑合作模式”,中电赛龙一度幸免于难。据统计,2005年,国内手机设计公司报价锐降至20万元人民币,2007年又降到10万元人民币,而赛龙同期报价却保持在18万美元以上。

    但赛龙设计的拖沓却闻名业内。一般手机产品从设计到生产销售的生命周期仅为8个至10个月,但赛龙当时的设计时间平均在12个月以上。在为飞利浦手机代工期间,来自赛龙方面的设计方案几乎全部延期,一般延近两个月时间。例如,2005年初深圳赛龙为TCL协议开发的“1200”、“1205”两款机型,交付时间比其预计上市时间还晚了三个月。

    但这些问题在大客户的支撑下被掩盖了。2005年与飞利浦的合作协议到期之后,中电赛龙立即表现出了对市场的极端不适应:方案价格虚高、设计周期过长、效率低下致使其总体成本远远偏离市场平均水准。2006年飞利浦退出手机行业。

    原中电赛龙内部人士认为,中电赛龙通过收购LEMAN的飞利浦手机研发中心收获了飞利浦、西门子和阿尔卡特这些大客户,但是在赢得品牌和利润之后,内部管理制度没有提升,闭门造车和管理粗放混乱最终导致了今天的恶果。以新崛起的龙旗、希姆通为例,从项目试产到量产,一般技术支持人员不超过五人;但赛龙的一个研发团队经常是在十人以上。

    行业巨变

    中电赛龙的突然倒闭,使国内手机设计产业为之一震。北京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电信市场研究部经理沈子信直言不讳,认为中电赛龙事件预示着中国手机设计行业已经遭遇“拐点”,随着国内手机厂商的继续下滑,手机设计公司的谷底可能在2008年出现。

    据统计,目前国内手机设计公司大大小小多达数百家,除了中电赛龙、德信无线、龙旗集团、闻泰电子科技、台湾联发科技(MTK)等业内知名企业,其他都是小成本制作。

[1]  [2]  [3]  编 辑:颜溢辉
关键字搜索:手机设计  中电赛龙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