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正在逐渐取代“技术”,成为华为的“新宠”。
——看完这篇文章,你会发现,这句结论是错误的。华为正是靠技术,探索出了一套另类的资本运作模式
“孵化一条产品线,独立或合资,卖掉或上市”已成为华为另类的资本模式。而“分文不花”的合资模式,为华为战略性侵入新市场时,分担了巨大的风险。
尽管华为最新宣布成立的合资公司“华赛”要到2007年底才能完成组建,但有关合资公司运营的相关信息还是陆续从华为非官方渠道泄出。6月26日,熟知华为的内幕人士向记者透露,华为公司资深副总裁邓飚实际操盘合资公司的可能性最高,邓飚曾主管华为的网络产品线,且担任过华为广州分公司总经理。6月21日,华为存储与安全产品线工程部部长郑志彬称,华为正在大规模地招聘黑客,为“华赛”日后的运营做准备。“华为已经倍尝资本的甜头,合资正在成为华为战略性侵入和分担风险的重要手段。”Frost & Sullivan(中国)公司总裁王煜全表示。 仅在今年5月份,华为就两次宣布组建合资公司。除了5月21日宣布与赛门铁克成立合资公司外,5月15日,华为与业界领先的海底光缆工程系统公司Global Marine Systems Limited(“全球海事系统有限公司”)签署了建立合资公司的意向书,切入海底光缆市场。
同2003年11月份与华为3Com成立时的大张旗鼓不一样的是,华为最近的两次合资异常低调。熟知华为的内幕人士告诉记者,企业战略发展部已成为华为最重要的部门之一,华为正在孵化一些产品线,并和各跨国巨头接触频繁,他判断,未来几年在华为的核心业务外的领域,合资公司将会源源不断地涌现。
“空手套白狼”在很多合资案里,华为“分文未掏”,仅注入相关业务和员工,就换取了控股权。
……
至于现已被3COM全资拥有,并更名为华三通信的合资公司华为3Com,给华为带来的投资收益,更是可以与任何一个哈佛经典案例媲美。因和思科的诉讼而黯然退出美国市场的华为借助华为3Com,不仅解决了重返欧美主流市场的大难题,还在国内大打价格战,挤跨并收购了港湾网络,直接消除了心腹大患。2006年11月,3COM宣布开出8.82亿美元(时值68亿人民币)的天价收购华为在华为3Com里的49%的股份。而此时的华为3Com仅仅成立3周年。
华为的一位前高管曾给这起买卖中华为所付出的成本算过一笔帐。“当时,华为没有掏一分钱现金,投入的是低端路由器、以太网交换机以及相关的技术和销售,还有不到1000人的团队。”这位华为的前高管表示,“也就是说华为团队,利用当时3COM先期投入的1.6亿美元,在完成华为3Com摆脱危机的历史使命的同时,在3年的时间里,为华为挣了68亿人民币。”同样地,华为在合资公司运营和卖掉合资公司股份期间,也从未放弃过企业网市场。据记者了解,华为的数据通信核心研发力量一直存在母体内,在华为内部,电信运营商是营收的大头,但华为有一个专网部门,专门针对石化、铁路等大型的行业企业,在2006年的年营业收入就已经达到十几个亿。此外,华为还通过分销的形式,让集成商去帮华为打单。
华为的诱惑
合资的母公司之间貌合神离,彼此在利益上不一致。但逐渐没落的生存状态以及巨大的财务压力,又使得它们产生“傍华为技术,让自己老树开新花”的需求。华为的技术、商业操作能力,能为这些跨国公司迅速地做大业务量。
“华为在合资过程中过于注重母公司的利益,这意味着合资公司一般来说都会短命。”Frost&Sullivan(中国)公司总裁王煜全如此判断,“如果业务做得不好,华为可以断尾求生;如果业务做得好,华为则会自己全力扑向该市场,而合资公司则溢价出售。”既然华为如此“霸道”,为何会能赢得跨国巨头们的青睐与厚爱呢?华为的诱惑力到底在哪里?“华为的技术、商业操作能力,能为这些跨国公司迅速地做大业务量,而使得这些公司的财务报表能满足股东们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