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世界 >> 手机设计 >> 正文
国内行业盛极而衰 手机设计业难熬寒冬
2007年8月6日 15:28    新浪科技    评论()    阅读:
作 者:《IT经理世界》 冀勇庆

    全球产业链的急剧变化,使得国内手机设计行业在很短时间内就经历了由兴而衰的生命周期。

    位于北京酒仙桥东路1号电子城工业区M5西楼的中电赛龙通信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CECW)已经失去了往日的喧嚣,一共有5层1.2万平方米的办公区域已经是空空如也,公司大门上赫然贴着法院的传票,限令中电赛龙的法人代表于7月25日下午1点30分到朝阳法院谈话。

2007年中国通信业百个成功解决方案评选_通信世界网

    原来与中电赛龙只有一楼之隔的德信无线技术有限公司(Nasdaq:CNTF)的日子也好不到哪里去。今年年初,这家目前国内最大的手机设计公司已经从占据了大半栋的M7、M8两栋楼中撤出,搬到了电子城工业区的一栋新楼中。5月24日,德信宣布将裁员400名,使得人员规模维持在1400人,而公司鼎盛时期的员工则有2200人。从去年开始,已经有一些员工陆陆续续地离开。

    “我认识的好多人都已经转行了。”北京水清木华研究中心电信市场研究部经理沈子信对此并不感到意外,“这个行业已经进入了寒冬。”

    实际上,国内手机设计行业的兴起也不过是在2000年左右。短短几年之间,这个行业竟然走完了从兴到衰的完整周期,难道它有着和国产手机一样的宿命?

    盛极而衰

    “真是太可惜了!”提起中电赛龙的倒闭,上海禹华通信技术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陈征不禁感叹造化弄人。作为中电赛龙曾经的“No.7员工”,他亲身经历了这家公司的辉煌和衰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正是中电赛龙开创了中国的手机设计行业。2001年,中电赛龙耗资近4000万美元收购了法国飞利浦手机研发中心,从而拿到了飞利浦、西门子、阿尔卡特等欧洲手机厂商的大批订单;加上分布在美国、加拿大的手机设计中心,拥有将近1000名员工的中电赛龙成为当时全球最大的独立手机设计公司。这些年来,中电赛龙培养了很多国内手机设计公司的高层,堪称此行业的“黄埔军校”。

    “2004年的时候我们曾经创下了出货1260万部的纪录,那年我们的销售额超过了1亿美元!”回忆起当年的景象,陈征感觉好像是在梦中。正是在那一年,中电赛龙通过了美国证监会的审核,已经准备登陆纳斯达克了。

    其实,中国手机设计行业的兴起得益于全球手机产业链的转移。随着韩国出现了像三星LG等全球性的手机品牌,韩国手机设计行业也迅速发展。随后,全球的手机产业链开始向中国转移,韩国手机设计公司也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国。“那个时候,几乎所有的国产手机都是采用韩国方案。”一位国内手机公司的高层至今仍记忆犹新,中国手机品牌厂商在研发实力上的普遍孱弱,使得韩国方案大行其道。但是韩国人还没来得及将昂贵的研发资源转移到中国,就遭到了以中电赛龙为首的中国本土手机设计公司的迎头痛击,他们以仅仅相当于韩国公司1/10的价格迅速抢占了市场,甚至开始向海外市场输出手机设计方案。

    “那个时候在欧洲市场的西门子、飞利浦手机都是我们中电赛龙设计的。”一位前中电赛龙的经理说道。

    但是,接踵而至的巨变使得中电赛龙也难逃厄运。一些二线国际品牌手机厂商逐渐掉队并退出,如西门子将手机业务卖给了明基,阿尔卡特则转让给了TCL,飞利浦最后也撑不住只好交给了CEC,手机品牌开始迅速减少。而这三家手机厂商正是中电赛龙的主要客户,每一次退出对中电赛龙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打击。

    两年前,中电赛龙也想过转型,无奈以前“锦衣玉食”的日子过得实在是太舒服,一下子很难适应艰苦的日子。“2000年,我们给这些国际大厂做方案,还没开始做就能够先收到几十万到上百万美元的技术保证金,每部手机还有三四十美元的提成;到了2004年,提成只有10美元了,最后甚至降到了2美元。”中电赛龙的这位经理回忆道。

[1]  [2]  [3]  编 辑:火王
关键字搜索:手机设计  中电赛龙  德信无线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