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为中兴“窃密”从技术层面难以立足 运营管理环节泄密机率更大
http://www.cww.net.cn 2012年10月15日 15:50
美国众议院情报委员会于当地时间10月8日发布的中国通信企业华为和中兴“可能对美国带来安全威胁”的调查结果,以并不充分的证据为这场耗时近一年的调查拉上帷幕,并引起国内外媒体界的一片哗然。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认为,如果说华为等中国公司对西方国家有所威胁的话,那真正的威胁不是别的,正是华为在同西方本土企业竞争时已经开始在创新方面领先,也就是说,给华为等企业歧视性待遇,安全威胁不过是借口,其关键依然是背后的利益因素。 美国国会这份明显偏颇的结论,且不说其背后明显的政治、商业目的,就是从单纯的技术角度来看也很难成立。 高度标准化产品难留后手 众所周知,通信产品是属于高度标准化的产品,而这些标准不是由某一个国家、某一个企业制定的,通常是由多个国家共同组成的国际组织制定的,最早的通信标准化组织甚至可以追溯至国际电信联盟(ITU)的前身1865年于法国成立的国际电报协会。相比西方发达国家,中国起步较晚,虽早在1920年就已加入国际电信联盟,但真正参与很少,在1972年国际电信联盟恢复中国合法席位后,自90年代,中国才开始积极参与各种会议和活动。 另外,一套标准的制定也是一个复杂且长期的过程,要由具有不同远见的专家组成工作组起草标准提案,然后将提案呈交有关组织批准,制定需征求有关人员甚至外界组织的意见,其主管部门要对提案的所有部分进行审查和咨询,还要经过公共调查研究等漫长的过程。目前,通信产品从芯片到接口,几乎每一个核心元件都有相对应的标准。 在这种高度标准化下生产出来的通信产品,自然有相应严格的检测仪器和检测流程,而中国通信设备在欲进入美国市场之前,早已在欧洲市场销售多年。对起步较晚的中国通信行业而言,若是其通信产品能瞒过欧洲发达国家的检测,并引起全球科技领先的美国企业的警惕,也算是值得国人骄傲了。 华为北美分公司负责外部事务的副总裁威廉·普卢默曾对此表示:“报告中体现的阴谋论忽略了商业和技术现实。首先,报告没有认识到电信行业的全球化特点,美国即便不从华为购买设备,也得从欧洲公司购买,而所有公司其实都是在全球范围内开发产品和设计软件。网络安全是通信行业普遍面临的问题,我们需要一个全球性标准,对所有人一视同仁。其次,华为是营利性企业,每个软硬件产品都是经过市场长期考验的。” 运营商安全屏障实难攻破 信息安全主要包括信息的完整性、可用性和机密性。只要是符合标准的合格产品均可以满足前两者要求,至于美国政府最担心的信息泄露则属于信息机密性问题。对此,通信安全领域专家齐鹏表示,“首先,通信信息的传递是整个通信系统的功能,需要多个产品和设备的配合,单个产品不可能完成;其次,数据在信息传递中是加密的,就算在信道中截取了,没有相应密匙也无法破译;并且,就算是由中国企业提供整套通信产品,但由于产品的管理、运营、维护均是由买方即海外运营商自己操作,信息泄密很难实现”。 一位曾在华为海外市场工作的员工也对记者表示:“国外企业在选择设备供应商时非常谨慎,比如英国电信当初准备与华为合作时,前期陆续派出好几拨调研团队,对产品的生产、流程、存储等诸多环节,乃至员工生活区都进行了严格要求,并且从产品设计阶段就开始介入,产品的标准也都是按照国际和欧洲标准定制,更不必提产品出厂后的诸多繁琐检测程序。” [1] [2]
来源:通信世界网-通信世界周刊 作 者:本刊记者 | 邬雪艳编 辑:王熙 联系电话: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