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庞有为
国务院授权的海事卫星业务提供者,交通运输部中国交通通信中心于5月12日当天即紧急启动应急预案,连夜调集海事卫星设备,安排技术人员赶赴灾区,全力支援抗震救灾工作。
截至5月20日中午12时,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已为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各级政府、军队、武警、公安、电信、电力、新闻媒体等数百家单位提供了各类海事卫星终端近438台,加上原来分散在各行业、此次也投入救灾的终端,其总量已接近2000台。中国交通通信中心还紧急派发一批海事卫星SIM卡,满足救灾通信需要;同时派出多达9名技术人员奔赴灾区一线,为救灾通信提供保障服务。
海事卫星在重大灾害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救灾中的四大贡献
中国交通通信中心主任杨洪义表示,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常规通信手段遭到了大面积破坏,海事卫星成为灾区主要通信手段,为抗震救灾的指挥联络、新闻信息的传递等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保障各级政府抗震救灾的组织、指挥、协调、管理;保障各种救援队伍直接的通信联络;保障灾难现场与外部必要信息的传递;保障新闻媒体现场及时的采访报道,包括电话连线,传送文稿、照片和视频图像等。这种种贡献凸显了海事卫星通信设备在“急、难、险、重”等特殊条件和环境下实现随时随地通信的独特优势。
在汶川大地震中,海事卫星救灾应用的业务种类主要有电话通话、传真、图片传输、现场视频传输等。海事卫星地面站系统保障部门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几日,海事卫星业务日平均使用量以数十倍的幅度增长,其中陆用终端日平均呼叫次数比震前猛增27倍,呼叫至四川业务量比震前猛增26倍,客户咨询量也猛增10倍以上。
海事卫星专为应急而生。在汶川地震救灾过程中,海事卫星通信的全球覆盖、全天候、便携、可移动、带宽大的独特优势得到了广泛认知和高度肯定。5月12日地震发生后,中国电信汶川县分公司员工刘道彬利用省公司配发的海事卫星电话向外界传出了第一个求援信息,随后,刘道彬受命将这部卫星电话带给了汶川县委书记王斌。王斌正是利用这惟一一部海事卫星电话与阿坝州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取得了联系,及时报告了汶川的灾情。5月13日23时15分,武警某师参谋长王毅和他率领的先遣队的200名官兵历经21个小时,徒步强行军90多公里,最先抵达汶川县城,并立即用海事卫星电话向上级报告了情况。
据了解,目前,国家抗震救灾总指挥部直接调用了92台海事卫星终端;公安部20个特警队和部分消防官兵使用30部BGAN700型和300型海事卫星设备与后方指挥大本营保持通信联络;某特种部队实施的汶川空降行动中,15名伞兵携带的也是海事卫星终端;总参某部调用海事卫星30部手持机用于前线指挥员与大本营的语音指挥通信联络;国家电网调用了20部海事卫星BGAN500型设备用于电力恢复的语音指挥通信;新华社目前在一线的新闻记者全部使用海事卫星BGAN700型设备向总社发布图片、文字等新闻资料;各大电信运营商在灾区使用的海事卫星设备也是由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提供通信服务保障的。
应急反应迅速
汶川大地震发生后,中国交通通信中心紧急成立应急保障工作组,由杨洪义主任任组长,殷林、何惠良副主任任副组长,安排北京海事卫星地面站运行及客服部门实行双岗值班,加强对灾区通信情况的监测,保障设备运行正常和通信畅通。
殷林透露,地震发生后,中国交通通信中心与国际海事卫星组织(Inmarsat)紧急联络沟通,得到了国际海事卫星组织的支持,为中国震区争取到了两倍于之前的信道资源,大大提高了海事卫星的通信能力。
杨洪义表示,通信在抢险救灾工作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确保灾区信息及时反馈的重要手段,更是救灾工作指挥、协调、组织的重要保障。目前,海事卫星通信系统是全球最稳定可靠的移动卫星通信系统之一。在常规通信手段受到破坏时,海事卫星由于不受气候、地域的影响,能够迅速搭建起“应急指挥部”、“新闻第一线”用于指挥抗灾和对外顺畅披露灾情,并可满足高速数据、图像和话音传输的需求。作为现有公众网络的延伸和应急通信系统,海事卫星通信系统在边远地区通信和应急通信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国交通通信中心将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交通运输部领导关于抗灾救灾工作的总要求,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积极投身抗灾救灾工作,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将救灾工作作为当前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杨洪义表示。
殷林也表示,经过多年建设,中国交通通信中心拥有很强的海事卫星系统运营支撑平台,培养了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具有丰富的应对突发事件的通信保障经验,完全有能力完成好救灾通信保障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