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世界 >> 总第359期 >> 专题策划 >> 正文
寻找奥运“共振点”
2008年3月18日 15:10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韩群

    百年的奥运历史证明,奥运会是难得一遇的稀缺资源,是企业不容错过的绝佳良机。关注奥运活动的全球观众和参与奥运营销的企业,将会带动品牌与产品消费的迅猛增长。据权威部门预测,2008年北京奥运会对体育、旅游、建筑、建材、通信、商业服务等产业的影响最为直接。

    面对奥运2态度

    由于奥运会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一个独特的商机,随着2008北京奥运的临近,众多企业有两种最典型的态度,一种是踌躇满志,一种是望而却步。前者大抵都是那些已经和2008北京奥运结缘的战略合作伙伴,花了大价钱才挤进奥运门槛的它们,理所当然地视奥运为企业的最大机遇;后者则是数量众多的成长型企业,它们渴望分享奥运的甜美蛋糕,但没有正式身份的它们往往有强烈的自卑感,认为奥运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焉”。但是,是否与奥运五环攀上“亲戚”后,企业就会自动进入坦途大道呢?没有成为奥运各种赞助商的企业是否就没有机会,只能坐听别人的掌声响起来呢?广大企业究竟该如何玩转奥运营销呢?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CBCT品牌营销机构董事长,中欧国际营销学会顾问李志起认为,到目前为止,中国市场上那些已经花费巨大的奥运赞助商的表现并不都是可圈可点的,在很多时候,它们甚至过于急功近利。最典型的问题是,几乎所有的赞助商都将奥运当成自己扩张的好机会,在广告宣传和市场推广上发力,而恰恰忽略了遵循奥运精神的基本要求,没有更好地与消费者、与当地城市、与社区环境、与国家政府等相关群体进行良性互动。这就注定了只能是一种浅层次的收获—有了知名度,却没有收获美誉度,也没有得到市场更大的回报。

    企业赞助奥运究竟是想向公众表明什么呢?仅仅是自己的商业企图吗?肯定不是。李志起认为,奥运合作伙伴需要的是表明自己在商业之外的、更让人尊重和拥护的价值观,比如社会责任感,比如作为奥运公民的境界,比如说那些可以传世的精神。但恰恰是这些,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在奥运这个重大课题面前,很多企业暴露出商业经验和营销技巧的不足,豪放、粗放成为了某些企业在奥运营销上的最大弊端。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奥运合作伙伴粗糙的奥运营销手法给了快速成长型企业太多的机会。

    隐性营销5锦囊

    李志起表示,虽然成长型企业大多在奥运门槛之外,但如果能创新方法,它们也能在奥运营销这种“囚徒困境”中获得意想不到的机会。对此,他还给众多非奥运合作伙伴做好奥运营销提出了建议。

    一是设计一个好的“2008式”商业创意。因为北京奥运,“2008”这几个数字也就有了特殊的含义,在人们的头脑中它不但几乎与奥运划上等号,而且被许多人视之为吉祥、幸福、如意、健康的象征,这就为成长型企业的营销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机会。

    二是寻找一个有潜力的“缝隙式商机”。奥运会上有许多大商机,也有许多小商机,利用好了就足以使很多成长型企业安身立命。

    三是绑定一个好的传播平台。奥运期间,各种媒体的收视率、浏览量自然水涨船高。做宣传选CCTV自然是上上之选,但却未必适合成长型企业的投入预算。因此,企业可以根据所在市场的特点,选择网络、地方电视台,或地方发行量较大之报纸,进行新闻报道赞助合作,自然也可以获得非常好的出镜率。

    四是策划一场互动性强的体验活动。如果企业不能成为主要赛事的官方赞助商,那它们完全可以创造一个自己的活动和赛事,这样做不但费用较低,而且效果可能会更好。现在,蒙牛借助“《蒙牛城市之间》,激情08,现在出发”这个覆盖全国的大型全民健身活动,让80个城市的普通老百姓享受着运动带来的快乐,拉开了其“非奥运营销”的序幕,其经验值得推广。

    五是联合一个有价值的奥运机构。国际奥委会是一个综合性的体育赛事组织,旗下有大量公益性的机构和分支,跟它们攀上亲戚不但可能性较大,而且费用不会太高。中国的“爱国者”华旗资讯公司最近就与瑞士洛桑奥林匹克博物馆签订协议,成了合作伙伴,而且罗格先生还担任了公司的顾问一职。

    李志起表示,在奥运会这个机遇面前,广大企业,不论是奥运合作伙伴还是非奥运合作伙伴,都有太多的商业创意可以构思。寻找一个与奥运精神的“共振点”,开发一个可以好好“经营”的消费群体,签约一个未来的体育新星等等,都可以成为奥运营销的突破点,“以正合,以奇胜”的策略应该成为各企业的首选。

 

编 辑:张翀
关键字搜索:奥运  通信  资源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