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通信世界周刊 乐宁
作为《通信世界》周刊“中国移动通信产业20周年”报道的主要负责人,自从确定这个专题报道之后,我的工作和生活似乎就与“紧张”和“压力”两个词密不可分。从4月到12月,在不能耽误正常工作的情况下,持续10期的大型专题报道意味着每做出一期报道之后就得马不停蹄全力以赴筹备下一期的内容,从方案的确定到内容的执行,方方面面的事情我都要挂到心上,还要为同事们提供采访上的方便,超强的工作量常常令我寝食难安,脑子里经常在琢磨这一期专题该如何执行、下一期专题该怎么做。这期间我的同事们给予了积极的配合与支持,不少同事虽然在联系采访者遇到挫折,有的还因为我前期沟通不到位受了被采访者不少的窝囊气,但是他们百折不挠的敬业精神以及那份共同做好20周年报道的劲头让我十分感动。
其实,在整个20周年报道专题不断推出的过程中,令我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点点滴滴已汇集成我生命中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正是这一件件让人感动的人和事,最终成就了《通信世界》20周年报道在业界乃至社会的强大影响力,也让我深刻感受到合力成就事业的真谛所在,同时也对业界前辈对我们记者工作的关爱产生由衷的敬意。
这一切,都缘于20周年报道提供的机遇。
李默芳的“自责”
采访李默芳是在20周年报道的第一期,也即2007年4月做“典藏版”报道的时候。听说我要就有关中国移动通信产业技术发展方面的话题采访她,李默芳很痛快地就答应了我的请求,并对《通信世界》这种关注移动通信发展史的做法表示了极大的赞赏。
由于这个话题是临时确定的,为了能赶上当期专题,稿件出来后我能留给被采访者的审稿时间非常有限。记得当时稿件发给李默芳时已是周六,李默芳是在开车时收到我的审稿请求,听到我说的审稿期限,李默芳当时表示,一定尽快给我回复,不会耽误《通信世界》的正常出刊。事实正如她说承诺的,两个小时后我收到了她审完的稿件,由于一些有关技术话题理解上的偏差,这次审稿对李默芳来说并不轻松。令我感动的是,对于我理解有偏差的地方,作为中国移动原总工的李默芳不仅没有任何指责,反倒说出了一番令我至今想起来都由衷感到温暖的话:每次接受记者采访时她都习惯把对方当成技术专家,有些地方因此就介绍得相对简单,以为记者理解了,但结果是记者并不能完全领悟她的意思,以后这方面她会适当注意……
面对这样的前辈,除了敬意还是敬意,我也由此更加理解为什么曾经采访过的业界一些专家对她特别推崇的原因。前辈的谦虚和严谨已成为我终生受用的财富。
寻找何非常的峰回路转
寻找何非常的故事发生在6月,当时我们要做20周年报道的“电信体制改革篇”,作为吹响中国电信体制改革号角的“第一人”,何非常的采访着实在编辑部引起了不少的波动,何老也因此成为《通信世界》有史以来关注度最高的“明星”级人物。
由于何老已经退休多年,以至于我们虽然确定了这样一个采访人选,却因为迟迟找不着他的联系方式而一筹莫展。这个人物的采访是我提议的,眼看着发稿日期的一天天临近,当执行采访的记者一次次来找我催要何非常的联系方式时我无数次语塞。在此之前我曾经委托与何非常打过交道的中国联通的一位前任副总裁帮我寻找何老的联系电话,但几经沟通一直没有得到答复,与其他一些高层的朋友联系,不少人虽然知道这个人,但很少有人知晓他的联系方式。种种情况急得我最终不得已发动群众力量,在MSN的标签上发出“谁知道何非常电话”的公告。
也许苍天有眼,深夜加班时一位朋友看到我MSN上的标签后给了我一个电话,说是何非常退休后去了一家公司当董事长。我欣喜不已,第二天一上班就打电话联系,结果是一空号,沮丧之余又用114查询那个位于深圳的公司的电话,最终也是一无所获。在我心急如焚寻找何非常的同时,看到我MSN公告的同事们也都积极行动起来,最终广告部一位负责人不知从哪里打听到何非常家里的电话,大家一阵高兴。结果打过去半天无人接听,此时已接近周末,再联系不到他我们的版面就要开“天窗”了,于是编辑部领导决定赶紧换人。
充满戏剧化情节的是,新的采访对象又突然告诉我们的记者不方便接受采访了,当记者不抱任何希望地再次拨打何非常家里的电话时,令人惊喜的是居然有人接听,还十分顺利地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请求。就在同时,我也接到了那位联通已退休副总裁打来的电话,说是已经跟何老沟通过了,他同意接受采访,然后把何老的手机号给了我。
这一切至今回忆起来都有一种恍如做梦的感觉,从大喜到大悲,在从大悲到大喜,悲悲喜喜,一个人物的采访竟然牵动了全办公室人的心。最终,这篇在业内可算是独一无二的采访也让读者对该期报道给予了高度评价。
各方的大力支持
除了一些在采访中遇到的让人记忆犹新的事情,20周年的报道更离不开方方面面人士的支持。
作为《通信世界》周刊的上级,信通传媒集团的领导们时刻关心着报道的进展,为了把报道做得更有分量,公司还专门成立了以信通传媒集团总经理李长海为首的“中国移动通信产业20周年报道领导小组”,组员由集团各期刊的领导及《通信世界》周刊的中层组成,小组成员为报道群策群力,提出了不少极具特色的建议,为系列报道最终获得业界的广泛认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期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从集团到地方的相关人士也给予了积极的支持与配合,为《通信世界》周刊记者的采访提供了许多的方便。在我们系列报道的前两期出来后,中国移动的相关领导还专门打电话到编辑部对《通信世界》周刊的20周年系列报道工作给予认可。这其中尤其要感谢的是那些于百忙之中接受我们采访的专家及政府官员以及其他被采访人。正是有了这么多的支持和关注,才使得《通信世界》20周年报道一期一期地如约奉献在广大读者面前。
当我们屡屡收到读者的赞扬,屡屡得到业界同仁的认可,屡屡听到其它媒体的夸奖并向我们索要相关资料甚至报道方案时,《通信世界》编辑部同仁们的最大感觉就是“虽累犹荣”!在这次系列报道即将结束之际,作为项目的负责人,我也由衷地想向支持过我们、关注过我们的所有人士表示最真诚的谢意,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以我们一如既往的工作热情,用精品的文章回报关爱我们的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