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完善国内云产业链 “大而全”不如“小而美”
http://www.cww.net.cn 2013年5月24日 07:29
到2020年,全球将拥有超过500亿个网络链接,巨大的数据流量将像洪水猛兽一般冲击数据中心和承载网络。面对并不久远的数据洪峰,整个产业界都在摇旗呐喊为其储备技术力量。虚拟化、云计算以及大数据等创新技术成为企业顺势而为的行径,那么国内云计算产业环境究竟如何,设备服务提供商是否已经具备了足够的云能力,带着这些疑问,《通信世界》专访了Gartner数据中心但研究总监曾劭清。 Q:业务模式创新驱动底层技术改变,不断出现的新业务模式对传统数据中心造成的真正挑战在哪里? A:新业务的不断上线对传统数据中心最直接的影响就是扩容问题,国内很多机房在设计之初,对于未来发展并没有做太多考量,使得IDC后期扩容产生了不少难题。首当其冲就是用电问题,目前国内大部分数据中心都建设在商业地区,基本使用的是商业用电(国外IDC采用工业用电),不仅价格高且电力资源稀缺,在设备和系统扩容时容易出现电力密度不足的问题。不过,“风火水电”等基础设施对于IDC改造而言并非绝对限制,经营者可以考虑引入新技术,提升现有设备的资源利用率,变相降低IDC的支出成本。 另一方面,业务驱动了技术革新,但只有技术平台的改变才能支撑业务模式的创新。目前,国内IDC的业务模式还处在比较初级的“资源出租”阶段,比如机柜出售或宽带转租,这种业务模式简单粗犷,属于直接的资源消耗型,国内一二级的IDC运营商应尽快改变这种业务模式,向云业务靠拢。如百度、阿里等国内互联网企业在这方面做出了榜样,他们在IDC领域基本提升了单纯的用电或带宽的消耗方式,通过采用IDC租用模式,将主要精力专注在如何通过定制化的服务器、存储和网络设备来最大化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和IT效率并进行业务创新。 Q:云计算属于国外的泊来品,国内厂商也顺势开展云产品研发和规划,国内IT、网络厂商应如何深入发展? A:个人认为,处在国家层面,政府一方面应该鼓励中小企业专注云创新,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政策干预市场,靠市场本身去调节和权衡。处在企业角度,各设备商应该改变思路,不必追逐“大而全”的云计算端到端提供商,因为盲目扩充产品线只会抬高自身成本,丧失市场竞争力。美国硅谷很多创新型的小企业反而更愿意聚焦在某一领域做精做钻,产品成功上市后等待大公司的收购,以完成自己的造富过程,这种方式可以很大程度上加快云产业链的健全,但国内企业却很少采用这种方式。 此外,近期国内IDC牌照政策松动,一些民营和跨国企业开始尝试进入IDC领域,我们预计2014年中国市场将出现一些IDC的新角色,这对于整个中国的数据中心市场而言都是非常有利的,不仅可以刺激IDC市场竞争,同时也将促使IDC产业环境越发的健全。 Q:国内很多互联网业务已经被打上了云的标签,请问目前国内云服务的产业环境如何? A:尽管国内已经推出了类似云存储、云共享等基于互联网平台的个人和微小企业云业务,但实际上,国内云服务的产业环境并不很成熟,这其中不乏有技术平台不对称等原因,但更重要一点在于,现有云服务提供商存在角色错位的问题。 目前,国内主流的云业务都由互联网企业提供,基于天生的互联网基因,这些企业的云服务多倾向于个人和微小企业用户,比如提供个人云、图片分享等功能,但是对真正具备广阔市场前景的“企业应用”却能力不足。而在企业应用领域,无论是IaaS还是PaaS层,企业都对系统可用性、安全性,数据的保密性和一致性,甚至是数据备份和灾备的切换时间都有严格的要求。而互联网企业的后台系统多是基于一些开源技术进行的二度开发,用于满足自身业务需求,对于这些大型企业的关键业务的可用性等指标需求,充其量只算是尽力而为。应用决定架构和服务,比如银行的卡帐系统、航信的订票系统、证券的分析系统等关键业务而言,片刻的业务中断都将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这些方面互联网企业显然无法胜任。 [1] [2]
来源:通信世界网-通信世界周刊 作 者:张鹏编 辑:于光媚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