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揭阳分公司 陈亮
2008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回顾这波澜壮阔的30年,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中国的形象从此焕然一新。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下,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了起来,并逐步带动其他人共同富裕。但随之而来的是东部沿海地区和西部内陆地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各种差距也正日益明显,这种差距正渐渐的形成一道道不容忽视的“鸿沟”!
经济鸿沟和人文素质鸿沟
论及改革开放的受益者,首先想到的自然是东部各沿海城市。门户开放和特区政策让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上绽放出一朵朵经济发展的“奇葩”,从珠三角、长三角到环渤海经济区,已经诞生或正在催生着一个个的经济奇迹。
从2008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数据来看,全国生产总值为30.067万亿元,其中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都超过了2万亿元,这四个省份的地区生产总值总和达到了11.821万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比例为39.31%。而地区生产总值东部明显高于西部,最高的广东和最低的西藏相比,比例竟然达到了91倍!当然,区域发展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这种静态的分析并不能全面的说明问题。
与经济上的“鸿沟”随之而来的是人文素质的“鸿沟”,我国的欠发达地区主要是从事农林牧等传统劳作的区域,在这些劳动者群体中,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人文素质和科技文化素质较低。根据有关权威机构统计,目前我国农村青壮年人口中,文盲半文盲占22.5%,小学文化程度占45.4%,初中文化程度占24.76%,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比仅为7.34%。在职业技术教育培训方面也不容乐观,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比例竟然达到76.4%!在城镇人口普遍接受普及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情况下,大量的农村人口分配到的教育资源却少得可怜。由于欠发达地区交通不便、思想传统、眼光封闭,导致农村学生的知识面狭窄、难以接受新事物。而且在经济因素的驱动下,许多农村孩子将读书作为跳出“农门”的途径,这种受教育人群向城镇的单向流动造成欠发达地区和发达地区的人文素质差距进一步拉大,和经济差距一样,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渐渐拉大成一道“鸿沟”。
信息化鸿沟
随着我国邮电体制的逐步改革,特别是各大运营商的成立和上市以来,我国的通信事业正处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的阶段,从工信部(包括原来邮电部)逐年发布的通信事业年报中不难看出,近十年来各大运营商的市场容量在逐年扩大、通信普及程度翻了几番。然而,通信事业作为服务业,其发展和地方经济水平息息相关,同样也存在明显的区域不平衡现象,其特征有:
通信普及比例存在明显差距
以近年来发展迅速的移动通信事业为例,从2008年的统计报告来看,我国城镇人口的手机普及率接近80%,而占了我国六成人口比例的农村人口手机普及率仅为21%,足足有三倍的差距!固话方面,虽然政府和运营商都加大了对偏远地区的覆盖,但由于投入成本高、线路布放难度高、用户产出低等原因,部分落后地区依然存在“通讯基本靠吼”的现象。
通信发展阶段存在明显差距
通信业务的发展阶段差异,一方面是业务发展阶段差距,例如以京广沪为代表的经济发达地区,手机用户放号量的增长已经逐渐放缓进入成熟期,而中原和西部的部分省市的放号量正处于高速发展期。另一方面是信息化应用阶段的差距,例如,同样是京广沪的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寻求BlackBerry(黑莓)、PushMail(邮件推送)、无线OA等应用程度较高的移动通信服务,而这些特点鲜明、功能突出的无线通信应用在相对落后的地区推广却是举步维艰。
网络覆盖存在明显差距
网络覆盖率是移动通信网络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于固定通信也是如此。以移动通信网络覆盖为例,目前经济发达地区的覆盖率基本达到98%以上,部分地区已经超过99.6%;而落后地区的网络覆盖,由于考虑到投入产出比例的缘故,只能够保证对重点区域的覆盖。
信息素质存在明显差距
信息素质主要包括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信息意识包括了对信息持有的观念、信息觉悟、信息心理、信息主动性等,例如对信息活动的敏感性等;信息能力是指人们关于信息和信息活动的知识和水平,包括对信息的检索、获取、存储、整理、分析、加工、组织和运用等。信息素质决定了信息化的推进水平,就好像十多年前本来在国内不甚看好的互联网业务,却随着人们信息意素质的转变和提高而得到爆发式的发展,但互联网发展主要还是集中在城镇区域中,相对落后区域依然存在大片的空白,一方面固然是网络建设和覆盖的原因,另一方面区域信息素质的差异也不可忽视。
信息化困境
如果您看过电影《命运呼叫转移》,相信会对片中葛优饰演的“农民老三”拥有手机后的种种尴尬和困窘记忆犹深。虽然电影中的“老三”的命运最后走向一个喜悦的结局,但在信息落后的地区中,真正能够像“老三”一样幸运的人们又有多少呢?
目前我国的信息落后地区,普遍存在着以下的困境:
资金短缺、基础薄弱
信息化程度落后的区域,通常也都是经济发展较为落后的区域。许多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存在较大缺口,对于信息化建设这种“锦上添花”工程通常都无暇顾及。作为市场化的通信运营商,在信息化落后的地区通常仅考虑覆盖也是无可厚非的,但落后地区缺少扶持和引导,要想弥平信息化鸿沟只能是举步维艰。
意识淡薄、缺少环境
由于视野相对狭窄、观念相对封闭,落后区域的基层领导和民众普遍都信息化意识淡薄、观念落后、思路单一,而且还没有营造出适合信息化“生长”的“土壤”、“空气”等环境条件。通信运营商虽然也关注农村市场的发展,但更多的是着眼于抢占市场份额、发展基础通信业务,真正能够和区域当地实施信息化共建共赢的毕竟是凤毛麟角。
流于形式、实用不足
虽然在政府的号召下,通信运营商也对一些信息化落后区域提供了各方面的支持,例如“网络下乡”、“远程教育下乡”、“农业信息网站建设”等,但这些扶持往往局限于部分地区“样板工程”,对于巨大的信息化需求和缺口而言只能是杯水车薪。而且,许多信息化下乡项目往往变成了“一锤子买卖”工程,往往是在启动时轰轰烈烈,日后的维护、更新、持续培训却被忽视,导致部分项目内容陈旧、时效性和实用性不足。
运营商的责任
发展农村市场
近年来通信运营商都将目光投向了相对空白的农村市场,原因很简单,都是瞄准了信息化落后区域巨大的未饱和容量。由于农村地区的手机覆盖率仅为21%,从中国移动2007~2008年的发展情况来看,50%以上的新增用户是来自于农村市场,这片“金字塔下的财富”(语出经济学家普拉哈拉德教授)让运营商看到新的利润增长点。
应该说,发展农村市场是一场双赢的选择,一方面运营商拓宽了市场,另一方面通过通信服务的普及使得农村信息化发展得到了有效促进。但是,我们应当认识到农村市场和城镇市场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主要影响是来自于信息素质的差异,必须在发展业务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才能刺激农村信息化的“种子”破土发芽、生根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