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南京邮电大学 李娜
图2 4G/B3G网络架构的层次和模块模型
4G的关键技术主要包括:OFDM(正交频分复用)、AMC(自适应编码调制)、SA/IA(智能天线,原名为自适应天线阵列AAA)、MIMO(多入多出)、SDR(软件无线电)、IPv6(下一代的互联网协议)、定位技术和切换技术。
3 4G通信发展面临的问题
4G系统投入实际应用将遇到技术和市场两方面的挑战。从技术角度来分析,4G要实现高数据速率、高机动性和无缝隙漫游,必须对现有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进行更新改造,首先需要解决无线系统中的移动性管理、资源管理和核心网的移动IP技术等问题,还有4G的标准问题。其次要开发新的频谱资源,提高频谱利用率并选择合适的传输技术。例如,利用RAKE接收、跳频以及Turbo码等技术来增强系统的性能,提高信噪比;提高检测可用的资源以及信号质量、动态分配频率资源和信号发射功率、增加移动通信系统容量、降低信号发射功率;提高通信的覆盖范围,并支持多媒体通信、无线接入宽带固定网以及在不同系统之间的漫游等。此外,4G移动通信的数据传输将比3G高一个数量级,这也会引起一系列技术上的难题。
而从市场角度分析,有专家预测:到2010年后,2G的多媒体服务将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此时覆盖全球的3G网络已经基本成形,全球至少有25%以上的人口使用3G系统,整个行业正在消化吸收第三代技术,利用4G相关技术对3G进行改进与完善的工作也会同时进行。可见,对于4G系统的接受还需要一个逐步过渡的过程。
4 4G对我国移动通信发展的影响
目前,世界发达国家都在积极进行4G技术规格的研究制定,以期在全球4G规格制定中享有发言权。拥有4G的各项运行标准制定权的国际电信联盟电信标准局ITU-T,计划在2010年制定出全世界统一的第四代移动通信标准。
我国对4G的研究也已经正式列入863项目,并启动了“FuTURE计划”,旨在2006年1月~2010年12月,设立有关重大专项,完成通用无线环境的体制标准研究及其系统实用化研究,开展较大规模的现场试验等。截至目前,我国在4G研究中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汉网高技术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联手攻克的全IP蜂窝移动技术,其被国际公认为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的核心。
目前我国的3G系统建设尚未起步,但3G牌照可能会在近期发放,激起3G网络建设的热潮。对此,笔者认为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我国通信发展的实际情况是目前仍以语音业务为主要需求;3G系统在多媒体业务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3G的实际作用是为4G进行多媒体业务的市场培育;未来4G系统设备革命性演变可能带来的投资冲击等。本文认为3G的主流业务仍应该以语音和数据业务为主,多媒体时代仍需等待4G系统的建设,因此我国各大运营商在选择3G系统的建设时机及建设规模上应谨慎抉择。
5 结束语
4G目前还只是一个基本概念,处于实验室研究开发阶段。尽管4G技术有着比3G更快的通信速度、更宽的网络频谱、更加灵活等一系列优越性,但要真正实现,现在看来还面临着许多难题。因此,现在对4G网络结构的可行性、灵活性及其关键技术的探讨将对4G的尽快实现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4G通信技术的产生背景、概念、特点、网络架构、技术、发展情况等进行了讨论。具有高数据率、高频谱利用率、低发射功率、灵活业务支撑能力的4G系统,将是通往未来无线移动通信系统的必然途径。
参考文献
[1]Rouffet,Denis;Sehier, Philippe, “Convergence and Competition on the Way Towards 4G,” Radio and Wireless Symposium, 2007 IEEE 9-11 Jan. 2007 Page(s):277 - 280
[2]Santhi,K.R.;Srivastava, V.K.; SenthilKumaran, G.; Butare, A., “Goals of true broad band’s wireless next wave (4G-5G),” Vehicular Technology Conference, 2003. VTC 2003-Fall. 2003 IEEE 58th Volume 4,?6-9 Oct. 2003 Page(s):2317 - 2321 Vol.4
[3]Mirchandani,V.;Kibria, M.R.; Jamalipour, A., “An open-system 4G/B3G network architecture,” Communications, 2005. ICC 2005. 2005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Volume 2,?16-20 May 2005 Page(s):1357 - 1361 Vol. 2
[4]Steer,M.,“Beyond 3G,” Microwave Magazine, IEEE Volume 8,?Issue 1,?Feb. 2007 Page(s):76 - 82
[5]Miki,T.;Ohya, T.; Yoshino, H.; Umeda, N., “The Overview of the 4th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Signal Processing, 2005 Fif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06-09 Dec. 2005 Page(s):1600 - 1604
[6]Hoa,P.T.;Eusuf, M.E.; Yamada, T., “The Architecture of Mobile Multimedia 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 towards the Future of the 4G Mobile System,” Communications and Electronics, 2006. ICCE ‘06. First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0-11 Oct. 2006 Page(s):166 171
[7]Benali,O.;El-Khazen, K.; Garrec, D.; Guiraudou, M.; Martinez, G., “A framework for an evolutionary path toward 4G by means of cooperation of networks,” Communications Magazine, IEEE Volume 42,? Issue 5,? May 2004 Page(s):82 - 89
[8]Glisic,S.;Makela, J.-P., “Advanced Wireless Networks: 4G Technologies,” Spread Spectrum Techniques and Applications, 2006 IEEE Ninth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g. 2006 Page(s):442 - 446
[9]Santhi,K.R.;Kumaran, G.S., “Migration to 4 G: Mobile IP based Solutions,” Telecommunications, 2006. AICT-ICIW ‘06.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rnet and Web Applications and Services/Advance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19-25 Feb. 2006 Page(s):76 - 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