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政策与管理研究所 辛勇飞
改革开放30年间,电信业在技术、能力、服务等各方面得到不断改进与提高,让9亿中国人用上了电话,将所有的乡镇以宽带方式接入了国际互联网,使通信服务深入到每一个行政村。与此同时,中国也由一个电信弱国,发展成为拥有世界最大的通信网、服务世界最多用户群体、技术装备水平保持国际同步、关键领域掌握自主标准的电信大国;目前,正在迈向电信业高度发达且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电信强国。30年的电信大发展,离不开无数锐意进取、勤奋奉献的电信人的艰苦奋斗,更是不断深化运营体制改革、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解放和发展电信服务生产力的直接效果。从1家到2家,到6家,再到3家,电信运营企业的分分合合,既适应着行业发展的需要,又推动着行业的快速和健康发展。
集中力量办大事
物资匮乏的经济短缺时代需要集中力量办大事,政企合一的电信部门在国家支持下提高通信能力、改进服务水平,使电话由服务少数人的“稀缺品”成为广大民众的“日常消费品”。
改革开放伊始,经济运行渐趋市场化,社会活动日趋活跃,对电信行业形成了紧迫的服务要求。与之相比,电信通信能力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1978年,9亿人口的中国只有电话交换机406万门,其中自动交换机116万门,尚不及当时仅400万人口的香港地区;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长途自动交换机容量仅有1863路端,长途通信很多需要依靠人工提供中继服务。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需要技术先进、覆盖广泛的电信网络,呼唤便捷、廉价、功能强大的电信服务。
这一时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电信运营企业”,只有兼具政府和企业两个属性的邮电部。虽然后来“政企合一”广为诟病,但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这种模式确实显现出“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面对时代的要求,作为当时电信业运营主体的邮电部锐意改革、开拓进取,高起点采用先进技术,积极发动中央、地方的积极性,充分利用国内国外各种资源,实现了通信能力的大幅提高。到1993年底,全国电话普及率达到2.2%,电话交换设备基本程控化,数字电路比重占70.9%。建设了包括光纤、数字微波、卫星、程控交换、移动通信、数据通信等各种手段覆盖的公用通信网。新业务也不断拓展,全国74%的市县开通了无线寻呼业务,除青海外,全部开通了移动电话业务,电子信箱、分组交换等新业务也有了较快的发展。经过这一阶段的努力,通信基础设施对国民经济的“瓶颈”制约状况开始得到扭转。电话从身份地位的象征逐步走向人民大众。通信服务得到逐步改善,社会反映突出的装电话难的问题,在大多数城市得到缓解。
邮电部电信业运营主体的地位也是改革后形成的。“文革”中,邮电管理体制受到严重的冲击,业务领导制度遭到严重破坏。邮电部一度被撤销,分别成立邮政总局和电信总局,实行邮电分设,各省区市邮电企业下放地方。1979年6月国务院批准了邮电部《关于调整邮电管理体制的请示报告》,其中明确规定,邮电通信具有全程全网、联合作业的特点,为了有利于国家通信网的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和统一指挥调度,有必要实行邮电部和省、市、自治区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以有利于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这一确定邮电部为行业运营主体的体制,从1980年起一直实行到1993年,也使政企合一的邮电部成为中国电信运营企业的母体。
适应市场谋发展
告别短缺,“质”取代“量”成为新时代的要求,对电信服务质量和业务创新活力日益强烈的社会需求,使竞争成为行业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催生了真正意义上的电信运营企业,并使基础电信市场中的经营者达到了6家。
进入90年代,中国改革的市场化方向越来越清晰,1992年党的十四大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改革进程从此进入了市场化的新的历史阶段。新的时代背景下,当时电信行业政企合一的垄断经营状态,已不适应新的体制和国家的发展方向,自上而来的压力促使电信业必须要考虑新的运行模式。与此同时,经由“计划经济”到“商品经济”再到“市场经济”的洗礼,社会公众不再满足于能打电话,希望有更好的服务、更低的价格、更丰富的业务特别是更多的选择,来自社会的压力也促使电信业在体制改革上要有大的动作。
于是,一方面政府对自身进行了改革,遵循1988年国务院批准确定的“邮电分营、政企分开”的改革方向,1994年2月,国务院批准邮电部“三定”方案要求开始推进政企分开的实施;1995年,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了企业法人登记,其原有的政府职能转移给部内其它司局,初步实现了政企职责分开;1998年3月,组建信息产业部,政企分开基本完成。
另一方面,在依法行政的前提下,1994年到2002年的9年间,对基础电信市场运营体制进行了一系列的结构调整。1993年12月,国务院发文批准组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1994年7月,联通公司正式挂牌成立,到1995年底,联通公司GSM移动电话网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开通业务。联通的成立宣告了中国电信市场竞争时代的来临。同年,吉通通信有限公司也挂牌成立。现在看来,联通和吉通的成立,竞争的象征意义也许更大于竞争的实际效果。受网络型产业的规模效应、项目建设的盈利周期等因素的影响,再加上在位者的围追堵截,亏损和服务质量一直困扰着联通公司。1999年,看到依靠引入新竞争者无法形成有效竞争,政府选择了结构性调整。当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同年12月和2000年1月、6月,分别批复组建专营移动通信业务的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专营固定通信业务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专营卫星通信业务的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业第一次重组完成,将一家全业务经营公司拆分成三家专业经营公司。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并获得经营公共固定通信的经营许可。铁路系统内部通信用的专网运营者成为固定通信业务市场中的新进入者。至此,中国电信市场的主体悉数亮相,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铁通、网通、吉通、中国卫通,中国基础电信市场以7家运营企业的格局进入了新世纪。然而电信市场的竞争状况仍未令决策者满意,2001年,为进一步在电信市场上引入竞争,特别是为了促进具有自然垄断性质的固定电话业务领域的竞争,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确定了电信市场的第二次结构性调整,将原中国电信南北分拆,分别成立电信和网通两家企业,并将吉通、网通有限公司并入网通集团,中国电信市场形成了包括电信、移动、网通、联通、卫通和铁通6家企业的、一度被称为“5+1”的竞争格局,并在此后的5年里,使市场竞争成为中国电信业的主题。
这一时期也是中国电信业发展最快的阶段。从1993年底到2002年底的10年间,固定电话用户由1733万增加到2.1亿,增长12倍,2002年1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相当于1993年以前累计的2倍;移动电话用户数由64万增加到2.0亿,增长323倍;年业务收入由359亿增加到4222亿,增长8.2倍;电话普及率也提高了31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