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运营 >> 运营观察 >> 正文
李默芳:没有管理局的后门 移动电话很难拿到手
2007年4月19日 20:26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阅读:

    在中国,通常人们习惯于把使用爱立信设备组建的网络称为B网,把以摩托罗拉设备组建的网络称为A网。随着A、B两网各自覆盖范围的不断加大,两张网在各自的覆盖范围内可以实现漫游功能,但A网和B网间的漫游联网则需要借助人工漫游。也即北京(A网)的用户到广东(B网)出差,先要去申请当地号码。交费则通过两个地方之间交换计费磁带,2月后才能交到用户手里。因为时间间隔较久,用户不认账的情况时有发生,为此产生的话费纠纷不断,使得这项漫游业务很难推广。鉴于这种情况,1994年前后中国电信总局下达任务,要求务必实现A、B两网的全国漫游。

    这句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可就难了。当时李默芳在传输所是此项目技术组的组长,面对这项无任何案例可以参照,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做的任务,她和其他参与此项工作的技术人员选择了大胆创新的做法,即在详细了解爱立信和摩托罗拉协议的情况下,做了一个“底层基于中国的7号信令,高层基于北美IS41信令的漫游协议(以这个协议为基础,把中国的特殊情况加进去)”,成功实现了对网络的改造,并于1996年实现了模拟网的全国联网。

    2G时代的集成创新

    引入2G时,中国的通信技术专家们又面临着新的组网问题。从当时的情况来看,各个国家由于各自的特点不同,组网的方式也各不相同。

    “学习了欧洲、北美的经验,最后做的既不是欧洲的,也不是北美的,是中国自己特有的。”李默芳这样形容中国在GSM时代组网时的集成创新。

    这期间,在密切跟踪研究的过程中,李默芳还发现了一个当时已无法改变的现实问题。

    “由于中国跟踪GSM研究的时间较晚,人家都商用了,我们的研究才跟上来,很多东西从开始发现就已经晚了,其中一个最明显的例子是GSM标准中一个非常好的功能—112功能。”

    在欧洲,112是紧急呼叫号码,当用户面临紧急情况时,即使没有SIM卡,只要摁一下紧急键,手机就能拨出。在北美,摁这个键可以直接拨通北美的紧急呼叫号码911。中国因为没有统一的紧急呼叫号码,这就意味着中国的用户在2G时代不能享受这项特殊的服务。

    有了2G时代的教训,中国的通信专家们就希望能在3G的标准中把中国的特殊需求加入国际标准。“后面的许多标准就体现了我们的需求,”李默芳说。

    对智能网的大胆改造

    中国移动对智能网的跟踪开始得较早,而且随着2G在中国的发展,中国用户对智能网的需求在逐渐加大,尤其是对预付费业务的需求,当时国外还没有哪家运营商开始商用,国际上的相关标准发展到Camel2,我们吃透了这个标准,决定直接采用Camel2标准。

    GSM网络的标准化较好,当时在中国有6家国外厂家,加上中国的中兴华为,共有8家企业为中国移动的GSM网络提供设备。但开始时国外的各个厂家为了各自的利益对中国移动采用不成熟的智能网标准表现得很不积极,中国移动就在华为的支持下对协议进行改动,如果哪个厂家不配合,华为的SCP就做改动以适应它。

    “这样做的结果不仅使中国移动成为全球第一个Camel2商用运营商,还给了那些国外企业一些教训,使它们不敢再对中国叫板。”李默芳回忆这项创新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原始创新的DSMP

    相对于前边建立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做法,中国移动针对SP管理的DSMP数据业务管理平台则被李默芳看作是“有了原始创新的味道”。

    为了探索对SP的管理途径和办法,中国移动于2001年投资卓望公司,共同研究开发相关的管理平台,也即后来的DSMP。借助DSMP的功能,中国移动对于SP的管理开始变得日益规范,DSMP也于2006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通过这么多年的工作,李默芳有一个特别的心得:“只有深刻理解,才能实现真正的创新”。在采访中,她也在反复强调这句话所蕴涵的深意。不管是模拟网时候的联网,还是GSM时候的改造,亦或是中国在3G领域乃至4G方面的积极探索,“钻进去,才能有成就”成为李默芳一直遵守的座右铭。(张翀编辑)

    相关专题:移动通信20周年

[1]  [2]  编 辑:赵宇
关键字搜索:移动通信20年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