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运营频道 >> 要闻 >> 正文
实名制不是解药 根治电信诈骗不能仅靠运营商一家之力
通信世界网
作者:       2016年9月4日 20:29
实名制 电信诈骗

通信世界网消息(CWW)  近日由于女学生遭受电话诈骗一案,电信实名制又成为风口浪尖的热门话题。

按照工信部要求,在2016年年内,实名率要在95%以上。到2017年6月30日,实名率达到100%。从今年年初开始,各大运营商也陆续通过各种方式通知用户进行实名制。据了解,目前多地运营商的实名率早已超过95%,对于100%实名的目标也在不断推进。

但值得思考的是,面对电信诈骗,实名制就能一劳永逸彻底解决吗?挖掉电信诈骗,更需要的是公众提高防范意识、政府加强立法惩处,如果把电信诈骗全部归咎于运营商,是否太过绝对?

实名制能挖掉诈骗毒瘤?答案是否定的

随着主管部门加快电信实名制推进力度,全国各地运营商已经加快步伐。众所周知,当前用户要想买电话卡,就得用身份证实名验证。

目前,难点在于存量的未实名认证用户,就得需要用户自主申报。在这种情况下,各大运营商已经先后公告,在要求的时间内未进行实名制的将停止服务。早在去年9月,广东就已开始执行“停机令”,今年8月初,天津、贵州、吉林等地也开始停止未实名登记号码的通信服务。

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根据广东电信的统计数据,截至目前,广东电信用户实名登记率达到96.24%,已关停50多万未实名用户。对于何时能消除未实名的电话“黑卡”,广东电信相关负责人预计会在半年内实现。

对于移动电话用户实名制,有观点认为,手机号码实名制是清扫诈骗行为的灵丹妙药,所以运营商在应该不计成本彻底解决实名制问题。似乎只要电话实施实名制,就能一劳永逸挖掉电信诈骗这个毒瘤了。情况真是这样吗?

答案是否定的。

就以跨国电信诈骗为例,诈骗团伙可以通过改号软件“借道”国内实名制电话进行诈骗。

广东省公安厅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在广东,跨国电信诈骗造成的财产损失已占所有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40%以上。其中,大部分是通过境外改号软件打入,冒充境内公检法等机关进行诈骗的。

广东电信相关负责人解释,按照目前的国际电话准入规范,境外电话经过改号软件拨入境内,就算其改号后的号码与境内的某一号码一模一样,只要符合号码规范,就是规范的,国际端口局并不会对这类号码进行拦截。

也就是说,即便是国内移动端全部实名制,也难堵所有的诈骗通道。所以,将电信诈骗横行归咎于运营商推行实名制不利,这一观点以偏概全并不可取。

实名与隐私的平衡

业内观察人士指出,目前在市场上存在着专门买卖身份证及与之配套手机卡信息的行为,一套信息售价高达数千元。而这些信息的出口之一就是电信诈骗分子,很多参与电信诈骗的的手机号都是实名制,但这个实名信息未必就属于实际使用人。

更是有媒体报道称,预计有成千上万的身份信息在“黑市”里流转。所以,即便是实行了手机实名制,诈骗分子仍是可以通过买到手机号进行诈骗。

电信实施实名制的初衷是严打诈骗分子的,但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有心诈骗的人除了可以买到有实名认证的卡外,更是可以通过用假证件弄到手机卡,实名制反而给普通大众造成了安全隐患,因为我们的手机号、姓名和身份信息都有可能被诈骗分子获取,更便于其精准诈骗。

所以,随着近年来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带给用户困扰和担忧,公众对于实名制是否会引发隐私泄露产生忧虑。有声音甚至质疑,这是否形成了对用户隐私权的一种好意“妨碍”?

以与手机实名制相似的网络实名制为例。2005年韩国将网络实名制以立法形式付诸实施。但却事与愿违,实名制打击犯罪效果有限,个人隐私却大规模泄露。随后在2012年,韩国宪法裁判所8名法官一致作出判决,称考虑到网民个人信息通过网络泄露的危险性增加等种种情况,将废除网络实名制。

在我国推进电信实名制的过程中,应该重视的是,实名信息泄露可能性一直存在,要提前做到对于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而不能一味将注意力放在实名制能抵挡网络诈骗这一角度上。

解药并非是实名制,而是严厉法律与安全意识

有媒体调查显示,世界各国电信诈骗层出不穷,但是都有共同的特点,就是受害人的条件似乎都差不多,年龄较大,教育程度较低,防范诈骗意识较弱。

对此,业内人士指出,其实早些年台湾当地的电信诈骗行为泛滥,但经过几年的发展,当地居民危机防范意识增强,使得诈骗团伙在当地没有市场,所以,近年来,台湾诈骗团伙频频在大陆开展诈骗,主要就是因为大陆人民防范意识较弱。所以,我国预防电信诈骗,应加大对“弱势群体”的宣传力度,深入农村等教育程度较低地区,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工作,帮助人们有效提高对于电信诈骗的防范意识。

除此之外,业内分析人士指出,防范电信诈骗,政府应加强立法,比如在对个人信息泄露等方面加大立法力度,对于涉及个人信息采集的医疗、电信、银行等行业,制定完备的强制性行业规范。

以新加坡为例,其去年通过了个人信息保护法案,禁止向个人发送市场推广类短信等垃圾信息,违法发送垃圾信息的机构或个人可能会被重罚100万新元,约合514万元人民币,每条最高1万新元,约合人民币5万多元。同时,新加坡政府将成立个人信息保护署,负责处理这一法案的相关事宜。

要根治电信诈骗,仅依靠运营商的力量远远不够,要知道,对于诈骗分子来说,真的想要骗人钱财,“实名制”哪能斩断贪婪的手?只有靠健全而严厉的法律。通信世界网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蓝戈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