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 自从政府提出“提速降费”号召之后,实施至今已1年有余。在过去一年中,基础运营商在固网加大“光进铜退”力度、在移动网加大4G网络覆盖,力求网络提速;资费方面也是陆续出台隔月不清零以及多种优惠措施。遗憾的是,从许多媒体的报道和在线调查的结果来看,民众对“提速降费”的成效却无感知、不满意。为何民众对“提速降费”难有感知?
从数据看“提速降费”成效
近年来,在移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新价值链和新价值模式不断涌现,固定或无线的数据传输服务已经成为“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根本载体。因此,“提速降费”是民众的诉求,更是以BAT为代表的价值链新参与者的期望。通过客观数据的分析,基础运营商的“提速降费”工作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是固定网络基础不断夯实,大带宽接入成为市场主打。截至2015年底,国内光缆线路总长度比2014年末增长21.6%,国内大中型城市的“光进铜退”工作基本完成,光接入已经成为2016年宽带业务接入的绝对首选,光接入用户增长5140.8万户、总数达到1.2亿户,比2014年末增长了74.9%;8M以上速率的接入用户达到1.49亿户,比2014年末增长了82%。
其次是户人均无线数据流量持续走高,民众对移动互联网依赖性进一步加深。2015年全国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达到41.87亿G、较2014年增长103%,虽然增速有所放缓、但已经成长为支撑当前电信业务收入的新曲线。平均DOU(用户月流量数)达到389.3M,较2014年增长了89.9%,DOU的增长速度低于整体流量增长速度,说明一方面是重度使用者的数量和使用量在增加,另一方面则反映了市场潜力依然巨大、上升空间明显。
最后是业务结构发生根本转变,非话音业务已超总体业务的2/3。2015年非话音业务占比增长至68.3%,较2014年提升了10.1%,在各类OTT应用与服务的推动下,用户的通信行为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在传统业务模式下需要通过语音通道实现的场景(如日常交流、订餐、出租车电召等),已经被多种形式的新业务替代。流量业务收入占比进一步提升至27.6%,较2014年提升了4.1%,占比增速和收入增速有所放缓,增量不增收的情况更加明显、量收剪刀差进一步放大。
从上述数据分析不难看出,“提速降费”的网络基础进一步完备,用户基础进一步扩大,在ARPU基本维持的情况下,业务总量和DOU持续提高并取得阶段性进展。
为何民众难有感知
遗憾的是,客观的数据不一定能够直接投射到民众的主观感受上,在目前的大环境下,用户对“提速降费”工作确实难有满意可言。原因何在?
首先,民众对“提速降费”的认知存在偏差,而基础运营商也缺少必要的引导。以手机流量单价为例,2015年手机流量平均单位价格约为0.081元/M,相较2014年下降了36.7%。考虑到“提速降费”是大势所趋,为避免“提速降费”带来的用户收入急剧下滑,基础运营商的应对策略多是一手抓价格体系调整;一手抓用户收入固化,即通过套餐、“低消”等方式来保证消费者在多用业务多享优惠的同时,不会造成价格体系整体调整带来的收入和利润断崖式下跌,进而导致难以完成上级部委下达的利润指标等硬要求。这是导致民众普遍认为“门槛高”、“名调实不调”的主要原因。
其次,流量业务价值模式没有根本性转变,价值模式单一的基础运营商只能继续“押宝”在价格体系上。各类移动互联网OTT应用与服务对民众日常生活的渗透已经延伸到各个角落,这些打着“免费”旗号的OTT,主要是通过用户使用应用与服务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价值进行共创共享,并将价值转化为实际收益(微信朋友圈广告便是一例),这种价值模式是目前基础运营商所不具备的。
总之,“提速降费”的根本不仅是单纯调低价格,更多是提升用户价值。因此,要体现“提速降费”的成果,除了优化价格体系、强化宣传引导之外,进一步引入合作伙伴、寻求价值模式的扩展,进一步深化和转化客户价值,推动价值共创共享以赢取民众认可,才有可能避免进一步陷入被动。近期在家庭宽带市场基础运营商先后推出4K高清业务,便是一种有效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