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 在业内,常常提到的典型例子是奇虎360之免费杀毒。在2008年7月正式发布的360杀毒,宣布永远对用户免费。至此杀毒和邮件、搜索、即时通讯一样,都属于互联网免费基本服务的范畴。
如果说虚拟商品(如软件)免费还属于一个很好理解的概念,同一个软件,100个使用,1万个人使用,开发成本相差无几,且越多人使用,摊到每个人身上的成本就越低。建立在比特字节基础上的经济学,边际成本趋于零,可以使用“免费”策略。
近期又有两个企业玩起了实物的“免费”。苏宁、迪信通都表示要在门店免费向用户提供贴手机膜的服务,连贴膜都免费提供。更甚者,
迪信通表示将在全国门店提供免费充电(20元押金领取使用移动电源,10日内归还即退押金),杀毒、冷饮。
两家企业英雄所见略同,选了贴膜作为吸引用户的免费服务,其成本并不高,却抓住了大部分用户购机后的需要。免费能够降低用户的心理屏障,能够迅速吸引流量。这一招,增强了实体门店的竞争力,为随后提供更多的获利项目奠定了基础。比如在等待贴膜的时间里,可以做机型促销,可以卖应用,可以搜集用户资料。
那么对于成本相对较高的硬件,免费还能玩下去吗?运营商用过这个玩法,比如没有初装费的固定电话;预存话费送的智能手机。现在很多互联网公司开始用这个玩法做硬件,所谓“羊毛出在狗身上”,在别人收费的地方免费了,自然要延长价值链,创造出新的价值链来收费。如电视免费,但需要绑定内容服务;或是吸引广告商投入。
当广告销售不足于承担硬件成本,又一种新的“免费”硬件玩法出现了—“零利润”也是一种免费。如亚马逊的“Kindle Fire”、乐视的“超级电视”、雷军的“小米手机”、360的“随身WIFI”,以成本价(或略高于成本价)销售硬件,价格一下子就到了成本价,因为其根本不靠硬件挣钱。有了硬件的入口,可以通过内容下载、app收入、订阅服务以及广告,为公司带来新利润点。这对以硬件销售作为主要利润的众多传统企业是一个颠覆的商业模式。要做硬件免费,就需要有后继的增值服务;不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就有可能变成代工,今后只能赚一个微薄的利润率,为在价值链高端的信息服务商打工。传统企业的名单可以列得很长,如白色家电厂商、手机生产厂商……
免费不是互联网的首创,但不可否认,互联网将其用到了极致。互联网企业擅长在别人收费的地方免费,在别人挣钱的地方亏钱,并以此颠覆着一个又一个行业。真正可怕的不是业内的竞争者;而是“行外”人士,因为他的玩法不同,必会带来传统的商业模式的颠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