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资金“空转”是指银行的资金在金融机构间流转,而落实不到实体。
2月26日,据接近监管层人士透露,中国银行业协会已内部建议将“余额宝”等互联网金融货币基金存放银行的存款纳入一般性存款。在业内人士看来,该建议虽存在争议且“不现实”,但其产生也有其背后的原因,其中重要一点就是希望货币基金能够进入实体经济,结束空转。
事实上,在各类银行版类余额宝产品的冲击下,理财产品的结构性变化不仅将对银行业绩带来改写,还会放大银行杠杆,且加剧银行间系统性风险的不确定性。
委托期限上,理财产品存续期的收缩将直接带来银行的平均负债期限的缩短,期限错配及垫资兑付现象将更加严重;而利率方面,收益较低的理财、存款会被高成本的同业贷款所替代,二者无疑会给银行的流动性管理和借息成本带来双重挑战。
保本理财首当其冲
具体到产品类型,银行理财虽分为保本型和非保本型,而货币型基金的兑付规则又相像于后者,但21资管研究认为,保本型理财产品变化所带来的影响或更加剧烈。
事实上,由于银行理财“刚性兑付”潜规则的长期存在,国内理财业务发展至今,也鲜见理财产品本息兑付违约事件的发生,而这亦让非保本型产品同样具有潜在“保本保收益”特质。这意味着,保本型理财产品因“保本”特质而免受冲击的可能性较低。
“许多客户在看产品的时候,通常只是看一些期限短、收益高的产品。”前述大行理财经理表示,“现在的理财已经被视为定期存款的替代了,很多客户觉得买理财就是买存款。”
例如在2013年的债市下跌期间,多只银行理财产品或遭致损失,但另据报道,债券理财产品的管理银行大多通过与关联账户的交易实现了账面浮亏的掩盖,进而使该类产品推广期的预期收益率得以实现。
“信誉对银行来说太重要了,所以就算存在风险,银行通常也不会坐视理财产品出现违约。”前述理财经理指出。
另一方面,和非保本型理财相比,受类余额宝产品冲击的保本型理财将对银行带来较大影响。
央行去年下发的《关于2013年金融机构统计制度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自2013年起,金融机构所有表内理财产品均纳入结构化存款统计”。即与非保本理财计入表外不同,银行理财中的保本型理财将计入存款统计,而其规模的增减,也将使银行的贷存比指标带来明显改变。
但在监管层面,银行又常以存定贷,贷存比指标无疑会影响到银行的经营能力。这也说明,对保本型理财依赖度较高的银行所受到的影响更大。
据同花顺iFinD统计显示,2013年,七家推出类余额宝产品银行中,建设银行和浦发银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数量占比最高,分别达70.39%和42.11%;而民生银行和中国银行的比重较小,仅为1.07%和2.18%。而这意味着,银行版类余额宝产品的兴起或对建设、浦发两银行造成较大冲击。(表二)
成本、杠杆或现螺旋上升
当存款、保本理财“搬家”所引发一般性存款下降,而同业存款却因货基规模的膨胀而增长时,会发生什么呢?
21资管研究认为,传统模式或被机构间的保本型理财互买交易所代替,即银行间相互以同业资金购买彼此发行的保本型理财产品。
其原因在于,银行的零售端资金逐渐归集于货基后,后者的投资活动会在银行的资产负债表中形成同业存放,而银行再以同业资金在机构间开展保本型理财的互买活动时,方能够补充彼此在一般性存款和贷存比等指标上的缺陷。
银行间开展保本型理财互买,既能满足贷存比的监管要求,又能扩充8号文(《中国银监会关于规范商业银行理财业务投资运作有关问题的通知》)中“35%红线”(根据8号文规定,银行理财资金投资非标资产额度不得超过理财总资产的35%)中的分母,以此增加非标额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