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王书城总经理:2013 电子阅读器路在何方
http://www.cww.net.cn 2013年1月7日 16:31
陈少强(汉王书城总经理) 新年伊始,《华尔街日报》的一篇文章让中国数字出版的从业者没有看到新年的新气象。 文章提到,美国市场研究公司IDC最近预计,2012年的全球电子阅读器出货量为1990万台,较2011年的2770万台减少28%。相比而言,IDC预计的2012年平板电脑销量却高达1.223亿台。开篇的那句话就可以总结全文:“电子阅读器时代虽然才刚刚开启,但却似乎即将落幕。”而中国的电子阅读器市场似乎和今年的冬天一样寒冷。 不过,我们在看到阅读器出货量减少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另外一则相关数据:美国16岁及以上的人群中,在过去12个月(2011年12月~2012年11月)中读过至少一本纸质书的比例从72%降至67%,而读过至少一本电子书的比例从16%增至23%。另外,在美国16岁及以上人群中,有三分之一拥有电子阅读器或平板电脑(或同时有)。而美国已经三分之一人口拥有阅读器,这样高的保有量,终端出货量逐步下降也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把两组数据结合起来,恰恰可以证明亚马逊和巴诺书店不是好日子快要结束,而是刚刚开始——他们从来没想过靠阅读器赚钱,而是靠内容。 回头看看中国吧,阅读器和数字出版市场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大起大落,我觉得也许是件好事,最后留下来的,有两种人:一是别无选择的,二是认准未来的。 那么数字出版及阅读器为什么美国可以,中国就不行呢? 我去年在微博上说过:“有人说亚马逊卖的不是产品,是终端,靠内容盈利。这道理只要眼不瞎都看得见。你说中国的硬件厂商没内容不行,那盛大呢?你说盛大网文是小白看的,那当当呢?为什么Kindle迟迟不进中国?因为来之后,在中文内容上,面临的问题和国内厂商一样,美国成功模式,他自己在中国也无法复制。” 果然,亚马逊按捺不住来了,毕竟美国市场已经趋于饱和,中国要是也有三分之一人口拥有阅读器……天啊,擦擦口水先。但随着Kindle书店上线带来的诸多问题,还是印证了我说的那句话,Kindle进入中国,将和中国其他阅读器一样,面对内容问题,在美国的内容优势和盈利模式,在中国不复存在。其实中国数字出版这个江湖里的电子版文件数的过来,就那么多,汉王也好、当当也好、移动也好,每家的内容都差不多,“货”也都同样来自那么几家。这,就是中国数字出版无法回避的现实之一:数字内容的缺失。 我们出版机构过去的文件管理上比较缺乏,很多书不要说电子版,往往连排版文件都没有,授权的很可能只是一个书名,至于内容,自己想办法去吧。随着数字出版的流行,出版社的意识逐渐加强,这个问题会逐步改善。 但还有第二个门槛:保有量非常大的国产排版软件对电子文档的输出做出了限制,也就是说,内容不是你想卖,想卖就能卖~于是有血性的出版机构说:爷用国外排版软件行不行!数字出版的初级阶段,这样的问题难以避免,数字内容的足够丰富,是我们实现数字出版大繁荣需要打下的第一个基础。这需要整个产业链的共同努力,也需要政府机构给予相关的支持。 刚才说了第一个无法回避的现实,这个问题似乎还有解;那么第二个就难了:中国年人均阅读量的持续下降!通俗讲,就是越来越没人看书,这似乎和目前社会时期有着某种联系。 一是可读的好书越来越少,前两年还有人为鬼吹灯这类小说的畅销而担忧,那么现在不必了,现在这样的书都找不到了,看看机场书店摆在最前面的图书是什么,就明了了。 二是压力巨大且浮躁的生活让人没有时间也没有心情去读书,每个人回忆一下自己去年看了几本书,就知道了。如果你看的超过四本,恭喜你,基本上是社会精英了。看看微博上为什么@任志强 每天都在看书?退休的国企老板,典型的有钱+有闲,所以读书是奢侈品,不是因为书贵,是因为时间。 这个世界最公平的是每个人每天都拥有24个小时,我们一起来扳手指:上班八个小时(如果不加班),回家做饭吃饭两个小时,累了看两眼电视,哄哄孩子也算两个小时,洗洗睡吧,八个小时,可怜的人只剩下四个小时,里面至少还有两个小时在路上。说道这,出版人们终于眼前一亮:找到可以看书的时间了,别急,开车的人属于人家广播电台了,只有坐地铁和公交车的人有机会在路上看会书。而这个时间还要和手机游戏做斗争,据我长期观察,乘坐公交车辆,使用手机和阅读器进行阅读的比例,是最大的。 [1] [2]
来源:华尔街日报 编 辑:王熙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53
猜你还喜欢的内容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