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京报:人人都被“微博控”
http://www.cww.net.cn 2011年3月15日 08:21 新浪科技
作 者:潘波 林光溢
显然,一个圈外人如果想对圈内成员加关注,在不同语境体系下,往往在语感、陈述上不占优势。碰上党同伐异的,更是能被活活憋死。而“出圈的消息也很难被人采信。”陶短房说,新浪微博的圈子色彩比较多样化,而且因为基数大,所以不突出。 如果说圈子使得微博持续活跃,另一方面,圈子固定下来,也会造成话题单调等现象。陶短房说,现在的微博话题变得相对单调,生活帖少了,跟热点的帖多了,许多开博的名人,大部分已经不说话了,“这是普通人热情消退的表现,而原本的猎奇、新闻功能,也因为信息可靠性低而降低了吸引力。还说话的,当然是觉得这个平台对自己有用的。” 陶短房本人曾应邀在新浪上开微博,但在去年年底走人“寻清净”,说起抗拒微博的原因,他不愿自己的公信力在微博上被透支,也厌烦非要他在微博上站队、表态的要求。他说,很多人在微博上,并不在乎事情究竟是怎样、将怎样,而只执着于这事情“该怎样”,应该如何被解读,何况微博的技术限制、篇幅限制决定了它容易被断章取义的特性,想连贯说一件事,非常困难。“事实上即使篇幅不限制,该走样还会走样,浅阅读习惯造就了被解读的简单粗暴。只是这种限制让某些人的有意识走样变得更方便。”陶短房说。 ■ 针对问答 洪晃:没有了真的生活,微博也会变得无聊 新京报:作为一个跨越传媒、时尚界的名流,你觉得微博对社会的影响力,是否超过了(或者说取代了)传统的媒体?在心理上,是否已经将微博的消息来源当做是自己的主要信息来源? 洪晃:我倒是觉得传统媒体不是那么好取代的。如果微博上说一个与新京报相反的新闻,还是新京报更加权威。这种权威不是那么容易代替的。 新京报:满屏的文字被嫌弃,140字的表达是不是让人会变得更浮躁?嫌恶深度表达,表达方式是否会有“简单粗暴”之嫌? 洪晃:不深刻的东西就是浮浅,如果我们只看微博,那么我们就被浮浅俘虏了。 新京报:个人体验中微博给你带来的益处和不好的影响?是否有被绑架、被信息淹没的感觉? 洪晃:这大概跟个人修养有关系,迷恋微博肯定不对。因为生活不在微博上,没有了真的生活,微博也会变得非常无聊。 新京报:对于那些抗拒微博的人,觉得跟他们在沟通上有无障碍?觉得什么样的人会抗拒微博? 洪晃:抗拒也没必要,我觉得什么东西都是“度”的问题。 ■ 相关链接 微博时代长大的儿童 没有能力应对孤独感? 在社交网站上留言就等同于与朋友会面?微博上的140字就是你希望得知的朋友近况?3月5日的《洛杉矶时报》访问了麻省理工大学教授社会科学家谢莉·特克。她谈到以下几点: 需要随时记录下自己的每一个念头并发到微博吗?这是一种新的心理现象,从过去的“我有一个想法,我要与人交流这个新想法。”变成了“我需要有一个想法,因为我得发送一条微博。”这时候,发送微博成为了情绪的主宰。
编 辑:实习生 联系电话:
文章评论【查看评论()】
|
重要新闻 通信技术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