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搜索引擎重新组织世界:无搜索的搜索
http://www.cww.net.cn   2010年7月15日 10:46    南方人物周刊    
作 者:杨潇

现在,搜索引擎正在重新组织这个世界;将来,搜索引擎会“了解你”乃至“理解你”,成为我们大脑的延伸,成为“无搜索的搜索”

01

阿米特·辛格(Amit Singhal)博士有着夸张的表情和丰富的手势,能把枯燥的事情讲得引人入胜。在Google于日本东京举办的“搜索的科学”媒体活动上,他的演讲题目本是《畅想完美搜索引擎》,结果却从他的爷爷开始说起。

他出生在印度靠近喜马拉雅山脉的一个普通村庄里,爷爷是村里受尊敬的长者。正如人们千百年来所理解的那样,知识和智慧是一件和年龄有关的事情,所以当爷爷告诉你,这种豆子有毒时,你就不要去吃它。而书籍和印刷品大量涌入这个村庄后,你就不但知道自己爷爷的知识,你还有机会知道别人爷爷的知识。唯一的问题在于,你知道得太慢了。

辛格博士不断提醒我们:这仅仅是二十几年,甚至十几年前的事情。没错,我们总是把已经存在的事物视作理所当然,比如,在参加这次会议前,我Google了一下辛格博士,找到了他的主页,还有维基百科上他的词条和《连线》杂志对他的采访,知道了他就是为Google设计搜索引擎算法的人,而他本人,已经在这一领域工作了18年。可是,仅仅是在15年前,我们是怎么当记者的?

15年前,你要了解辛格这样一个人,也许得把大量时间花在图书馆的索引目录上,你得翻阅大量的文献,跳过大量的无用信息。哦对了,因为多数资料是英文的,你没准还得跑到单位去开一张介绍信……这一行的规则、伦理和荣耀都没有变,变化的是组织方式,15年前的世界是由印刷品和令人肃然起敬的图书管理员来组织的,那时候的“一纸风行”是对一家媒体的最高礼遇。

现在,你需要做的只是Google或者百度一下——搜索引擎接管了世界,确切地说,他们正在重新组织这个世界。记者们现在谈论的,是一篇报道是否已经上网,以及它在网上的点击率和转载量,在中国,已经很少有报道能够不上网就产生巨大的影响。激进的人甚至宣布:将来,如果你不能在搜索引擎中被发现,你甚至有可能被社会认定为根本不存在。是的,我们依然尊敬图书管理员,正如我们珍惜阅览室里沙沙的翻页声、雨夜灯下一本好书的质感和它带来的回味,但我们都知道,在说起这些时,我们已是乡愁满怀。

02

然而辛格博士并不打算继续带着我们“忆苦思甜”,当我们转而谈论搜索引擎的未来时,我们谈论些什么?

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实时搜索。三四年前,在我们还被网页所主导时,我们上门户网站看新闻,可能循着链接跳转到天涯某个热门的帖子,然后再拷贝到豆瓣某个小组,和兴趣相近的朋友分享。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打开电脑,先登录微博,看看被谁@了、增加了几个粉丝、有什么热门话题、关注的人又说了些什么,然后登录开心网,偷完菜后,查看下好友的状态更新,再评论或回复两句。

显然,人们的上网习惯变了,他们花更多的时间去查看那些碎片信息、那些不断更新着的比特流。很自然地,搜索引擎要对这种变化做出反应。现在无论是用Google还是有道搜索,都可以通过左栏选择 “最新”、“一天以内”、“一周以内”等查看不同时段的搜索结果。“加州发生地震时,Google的实时搜索打败了美国地质调查局,比它早8分钟把这个消息告诉世界。”辛格说。

实时搜索可以盯紧网络热门话题,并在用户需要时“推送”上门,这在突发事件或者公共热点出现时格外有用。也许你并不关心此时此刻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网民正在干什么,但正如一位网友说的,“在‘事件’ 发生之后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或者在等待‘事件’发生之前,(我)总是想知道和其他人一样多的信息,哪怕暂时不清楚这些信息有什么用,也不愿意错过。”

当然,对于搜索引擎来说,分析转瞬即逝的比特流,并按照它们的价值大小排序,比分析传统网页更考验他们的算法,在意大利队小组赛出局的那个悲惨的夜晚,人们实时搜索“意大利”,恐怕没人会对“我家楼下餐厅做的意大利面简直难吃死了”这样的信息感兴趣。

03

据说这是“重症网络依赖者”的一个诊断指标:读书或者读报,明明是刚刚见过的某句话,死活找不到,于是下意识地要按“CTRL+F”(在本页搜索)……

听起来可笑,不过随着搜索引擎将越来越多的实物数字化,它的触角也从线上伸展到了线下。比如,Google野心勃勃的全球数字图书馆计划,又比如,谷歌街景。嗯,就是那个在不经意间拍下某人在路边小解的街景。也许某一天,你就会看见头顶一个专属相机、车身印有Google标志的街景采集车穿行在北京上海的胡同弄堂里,就像它现在在欧洲所做的那样。

感谢可以拍照并能联网的手机,今后,出门旅游时碰到不认识的建筑、山峰,或者路边奇怪的花花草草,只要你能拍下它,你就能搜索并了解它。事实上,Google Goggles已经推出了类似的服务,尽管范围还很有限。

假设你在充满历史古迹的日本京都旅游,参观各种博物馆或寺院,里头日文解说实在看不懂,但是请导游又太贵,这时候就可以利用手机的Goggles应用程序将建筑透过镜头扫描,在解析线条后 Google会自动告诉你它的一切。与此类似的,你在东京秋叶原逛街,看到了心动的电器,却不确定会不会买贵了,需要做的也只是拍下它,请一个名叫 Google Shopper的程序为你比较同一款电器在各处的售价和评价,然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这项服务目前还仅限于辨识比较知名的地标、艺术作品、书籍、黄页信息和商标标志等。但有些场合已经可以相当酷地给你帮忙--如果你在一家没有英文菜单的法国餐厅,可以拍摄法语菜单的照片,Google会直接用你的母语告诉你是否要吃蜗牛。

04

好了,我们已经体验了实时搜索、“超文本” 搜索,不妨再畅想一下未来的“超语言”搜索吧。辛格说,Google的目标不只是翻译任何网页,而是创造一种跨语言的搜索,简而言之,就是你用自己的母语搜索某个关键词,其他语种的有用网页也会呈现出来,而且,是翻译好的。

未来我们有没有可能和讲不同语言的人直接通话呢?辛格告诉我们,有可能。只要语言识别软件的翻译能力足够强大,你和老外的对话就不再会是鸡同鸭讲。

听起来真是不可思议,巴别塔真的可以建成吗?

“如果灯的目标已经站在那将是2-2,然后游戏会已经在其头转向。我们会一直在全油门。我敢肯定,我们就不得不去赢得它。”这是英格兰前队长里奥·费迪南德在本队负于德国队被淘汰出世界杯后说的一段话,Google的自动翻译,你能明白他说的是什么吗?其实他是说,“如果兰帕德的进球被判有效,那比分就会是2-2,比赛局面就会得以扭转。我们也将会一直全力以赴,我坚信我们会最终取胜。”

也许各种语言“无缝对接”这一天是可期的,但毫无疑问,非拉丁语言的翻译总是一道难题。让我们听一听读写网对Google语言识别软件的调侃:“我们希望,在和我们中国朋友的母亲打招呼时不会称呼对方为马。”

05

辛格说他有5个梦想,除了以上3个以外,就是创造一个“了解你”乃至“理解你”的搜索引擎。

一个了解你的搜索引擎会根据你的搜索历史发展出一定的“偏好”,它会知道你人在北京,因此搜寻“户外用品商店”时就放弃上海广州的打折货吧;它还知道你是个网球迷,所以当你输入“法网”的时候,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之类的犯罪新闻就会自动靠后;而当你拿起手机搜索时,它会自动过滤掉小孩和婴儿的结果,因为它知道你还没孩子呢。

从某种程度上说,只要我们使用搜索引擎,它就会不断地了解你、学习你,你使用得越多,它就变得越“聪明”,也越来越能“理解你”。

[1]  [2]  
相关新闻
编 辑:赵宇    联系电话:010-67110006-864
[收藏] [打印] [进入论坛] [推荐给朋友]
关键字搜索:Google  搜索  
文章评论评论()】
昵称:  验证码:
 
重要新闻推荐
每日新闻排行
企业黄页
会议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