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三国“品牌志异”从三大运营商差异化竞争看品牌策略
2009年3月30日 08:32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方美琴:品牌的制定最重要的是传达出能吸引目标用户的业务、服务、形象等信息。目前的趋势是,业务越加纷繁复杂,用户的需求也日趋多样化,因此简单的大品牌,如公司或者泛指的移动品牌,加上与特定应用相关的子品牌,可能是清晰成功传达品牌信息的方法。

    统筹规划突出差异

    通信世界:在3G以及全业务品牌下,三大运营商势必会推出很多子业务,设计一些子品牌,您认为子品牌和总品牌之间应该建立怎样的关系?

    常晓宁:品牌在不断增多,企业品牌、客户品牌、业务品牌,还有众多的以业务名称命名的子品牌。如何将这些品牌进行协同,发挥品牌的整体效果是品牌管理的核心。

    首先,要实现品牌管理的系统化。品牌的系统化就是要解决品牌间的结构、层次和关系(关联)问题。以中国移动为例,其品牌结构从上至下依次分为三个层次:企业品牌—客户品牌—业务品牌。三者的关系是,企业品牌是统领,业务品牌和客户品牌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企业品牌首先是处理好与公司战略的关系,客户品牌则需要根据客户的需求,同时考虑竞争状况来进行管理,业务品牌的主要工作则是提供什么样的业务给不同的客户品牌,以业务因素驱动客户品牌。

    2G时代,运营商的重点是客户品牌,3G时代,业务品牌则与客户品牌同等重要。对客户品牌进行系统规划,对客户品牌统筹下的各相应业务品牌进行精细化运作,把业务做精、做细,把内容做充实,把服务做好,从而提高客户品牌价值、企业品牌价值以及品牌的社会价值。

    其次,实现品牌塑造的人格化。品牌人格化主要是针对客户品牌来说,因为客户品牌是所有品牌里面最核心的。在电信行业,由于技术和业务相似,品牌也几乎趋同。但是凝结在品牌中的精神文化却不同,品牌一旦被注入独特的精神文化,在其与客户头脑中的某种意识碰撞出火花时,心与心的沟通与共鸣也就产生,客户也就能从众多的品牌中识别、认同和接受该品牌。虽然网络一样,服务相似,但消费者认为它们还是不同的,这种不同主要还来自于品牌精神文化的差异。品牌的灵魂最终就是精神文化,品牌精神就是客户的人格化体现。品牌精神是永恒的,只有把品牌精神人格化,品牌才会不断延续和发展。

    方美琴:子品牌应与总品牌之间建立清晰可见的联系,在宣传的时候突出子品牌,但是也要联系总品牌,才能使得彼此相得益彰。

    通信世界:您认为如何才能打造一个成功的品牌?

    常晓宁:铺天盖地的广告战仅是品牌建设的一部分,成功的品牌都是对其关键驱动因素进行研究和经营。对于通信行业的客户品牌,关键驱动因素就是形象、产品、价格、渠道、回馈、服务。这个结论不是一开始就有的,是“全球通”、“动感地带”品牌建设的总结和提炼。

    “全球通”的形成是先有客户,后有品牌。因为早期的“全球通”只是GSM网络的中文译名,是一个网络的名称和符号而已,并没有鲜明的品牌个性和形象,也不存在品牌定位,只是因为最早加入“全球通”网络的是中国第一批富裕起来的人,自发形成早期“全球通”身份的象征。随着市场的自然发展,更大规模的消费群体进入,这个品牌天然形成的身份感、尊贵感就被广为传播并普遍认同。

    技术的成熟,使得产品与业务的同质性越来越高,购买产品的决定因素则由复杂的技术性能指标转向品牌。品牌开始在客户决策中占有主导地位,市场竞争的加剧,消费心理的成熟,要求品牌不能再只是单纯的名称,而需要有其独特内涵。也就是说,通信运营商需要根据目标用户的需求,为用户量身定制他们需要的业务和服务,形成各自品牌的市场定位和品牌区隔,从而更好地满足目标客户的通信需求和品牌归属感;同时,在外部还要建立鲜明的品牌形象和个性,符合目标客户群体的心理需要。

    从2001年开始,中国移动开始着手打造“全球通”品牌,他们希望通过品牌经营将“全球通”塑造成为移动通信行业的领导品牌,这在中国的移动发展历史上具有标杆意义。当我们在电视广告中看到“专家品质,信赖全球通”、“关键时刻,信赖全球通”这些诉求内容的时候,可以感受到“全球通”这个品牌向用户传达的承诺。传播手段的运用主要是塑造品牌的外在形象和个性,使品牌的功能属性、情感属性更加丰满,更贴近目标用户的价值需求。

    通过以上分析,不管哪个公司的品牌,也不管什么类型的品牌,必定有其关键驱动因素。“G3”等3G时代业务品牌的成功仍然是对关键驱动因素的精耕细作。

[1]  [2]  编 辑:周桂军
关键字搜索:运营商  差异化竞争  品牌策略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