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2年后移动支付将会井喷?
2009年3月11日 10:44    移动labs    评论()    
作 者:移动labs

    近期看了很多专家对于移动支付的一些看法,受益匪浅,在此与大家分享一下我去年关注“第二届中国支付业国际峰会”时写的一篇博文:

    4月16日,在北京结束的“第二届中国支付业国际峰会”,是亚太规模最大、层次最高的支付业国际峰会。来自世界各地300多位银行界、支付产业、清算支付机构、各大商业银行等机构代表出席了会议。支付业是银行业的重头戏,因为就全球范围而言,银行40%以上的利润是由支付业务所创造。而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而支付业务以其高收益、低成本和增长稳定而愈加受到关注。这次峰会显然目的是探讨新的支付理念、新的支付工具、新的支付方式,是各大金融机构和公司表明战略意图,作方案路演的好机会。





    我关注到的是,这次峰会上,上海捷银和中国银联所透露出的关于其对移动支付未来战略布局意图的信息。

    峰会引用了和讯网对12903名网民调查,显示,7成表示会办理或考虑手机支付业务。并以此为依据,提出手机支付未来两年将会有一个"井喷"式发展。这验证了我对移动商务未来两年发展机会窗口的估计,只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调查数据,未免太草率了一些。移动支付能否井喷,重点不在市场的创新扩散,而是在于服务提供方的市场决心。

    上海捷银CEO吴非在表达对手机支付乐观估计的时候,提到了它的一个重要应用——“移动托收”业务(这是我概括的,其原谈话中并没有将之归纳为一种更普遍的商业模式)。举个例子说,在发展农村金融市场的时候,我们现在发现,农村的ATM机根本起不了作用。原因很简单,农村的金融网点远不能做到像城市一样密集。手机可弥补传统业态渠道在时间和空间的不足。比如,用户的各种缴费,甚至是小额的种肥农药购买,只要通过当地村子的代理人,这个代理人可以用他的手机给周边农民用户来托收和代缴费。这时候农民兄弟们就不需走出村子,只要到代理人那里就可以完成简单的金融交易。这些代理人可以是村口小卖部,也可以是移动营业厅、邮局、烟草专卖店等。类似托收业务在城市中也有更大的用途,它主要体现在物流运输中的货款支付。现在大家都是预打货款+司机代收的方式,风险很大。如果运用移动支付的托收功能,就可以很方便的解决了。

    中国银联助理总裁戚跃民讲了手机支付的一个重要安全优势。这一点我估计在未来的移动支付推广中会越来越重要。因为研究表明,任何一项新技术推广的最大阻碍就是用户的风险感知,只要能够让人感觉安全可控,就一定会被市场所接受。手机支付之所以安全,其实道理很简单,但是多数人可能并未发现。因为把支付功能做在手机与比把钱放在银行卡(尤其是信用卡)上,有几点好处:首先,大家很容易发现手机不见了,但钱包不见可能要一段时间才能意识到。发现越早,损失也就越小;其次,钱包没密码,但手机支付带密码。另外也可用指纹识别等来保证安全;第三,手机可以一揽子解决,如手机丢了,致电银联客服中心就可将手机中所有卡冻结。

    显然,标榜会通过各种技术手段保证支付安全的银联,其大力发展未来手机支付市场的意图相当明显了。未来,通过手机上的射频卡,利用银联平台,可以做到跟刷银行卡一样。银联表示消费者交易中可无需支付费用。这意味着前期设备、研发投入的成本不会让支付者来承担,那么只会在商家中抽取(运营商从中分一杯羹的机会有多大呢?)。上海是银联的大本营,借助过去上海移动的移动商务经验,已经在几个商圈做了试点,包括5家银行和2家服务提供商,业务种类包括现场购物、公共事业缴费、保险、彩票、航空订票和网上商店等。银联接下来还会在山东、广东、深圳、北京等地推进这项业务。

    据经验,某一个新业务如果要呈爆发式、雪崩式的增长,其用户群的渗透率必须达到7%左右。而像上海捷银、快钱这类的公司,要在某一个特定区域接近这个目标并非不可能。加上现在银联打底,估计发展速度会更快。而国际业务上,万事达走得更快。从个人金融支付手段从现金到银行卡的过去历史来看,电子化和移动化是必然趋势。而庞大的移动用户与银行卡用户结合,是连傻子都会明白的市场规模,这种市场重叠,将会使得两个独立市场的业务均会成倍的提升。

    银联已经信心饱满的表示,2010年,手机支付将会成为中国银联的首要电子支付渠道之一,交易量达到甚至超越互联网渠道水平。这是一个不小的口气,因为按照目前的成本来核算,小额的移动支付根本不可能撑起像银联这样的支付平台,将这成本转移给任何一方都会扼杀这个市场的发展。唯一的机会,只有和移动的深度联手,既共同分担成本,又快速做大市场规模,这才是移动支付发展的应有之道。能不能做到,就看这两年时间。

编 辑:周桂军
关键字搜索:移动支付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