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新京报记者 赵谨
2月13日,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一纸通告,明确要求小灵通在三年内清频转网,引发全国尚存的7000万小灵通用户的强烈关注。
小灵通在一生中,从来没领过“准生证”,却等来了“死亡通知书”。
2月1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出一纸通告,明确要求小灵通在三年内清频转网,引发全国尚存的7000万小灵通用户的强烈关注。
回顾小灵通充满是非争议的一生,给我们留下的意义是多层面的。谁先进、谁落后?谁受益,谁受损?谁节俭,谁浪费?
自1997年诞生以来,小灵通已经走过了12个年头。虽然一直被称作是“落后技术“,但是单从企业投资回报的角度来讲,小灵通却是非常划算的买卖。
徐福新,原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他把小灵通技术引入中国、从而被称为“小灵通”之父。日前他向记者介绍,国家在小灵通业务上的投资将近1000亿元,其中,中国电信投资约600多亿元,中国联通投资了300多亿元。按照小灵通平均每月每个用户的话费收入是50元左右计算,一年600多块,最多的时候是9000万用户,将近1亿用户,一年总收入达到500亿-600亿元。
“我当年在余杭搞此项业务后,一年后就收回了成本,以后每年就只要花一些维护和运营的费用,剩下的都是纯收入。”徐福新说。
北京市小灵通运营状况也可以说明这点。原北京网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北京地区在小灵通上的投资达21亿元,而在小灵通上的收入已达到35亿。但是,北京地区的小灵通收入仅占北京网通收入的3%。
“由于小灵通政策上的不明朗,北京、上海和广州等一线城市(运营商)一直没有在小灵通业务上进行大量投资,因此,在小灵通的收益上也比较少,而在东北、浙江等二三线城市,小灵通的收入每年能达到运营商收入的25%以上,甚至在当地的用户数都超过了移动的用户数。”这位负责人介绍。
小灵通给运营商带来丰厚利润的同时,也成就了小灵通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企业就是UT斯达康。据华为的一位老员工介绍,1996年,徐福新从日本考察回来后决心要搞小灵通。当时,华为和爱立信都曾对小灵通认真做过专项研究,最后觉得小灵通技术落后,最终放弃了合作。正是这些通信巨头们的集体缺席,才让回国创业的吴鹰创办的UT斯达康买断了该技术并强势推广。吴鹰斥资数千万人民币发展小灵通业务,并最终一炮打响。这至今仍让华为等通信巨头捶胸顿足。
2000年3月3日,UT斯达康在纳斯达克上市,其市值最高曾达到70亿美元。UT斯达康的公司利润也由1.88亿美元攀升至27亿美元。
而从2000至2004年间,在全球电信市场总量下降约5%的状况下,UT斯达康维持年均60%的复合增长,运营利润率平均10%左右;稳居全球10大电信设备商之列。2004年以前,UT斯达康90%的业务来自中国,而中国业务90%来自小灵通。
看到UT斯达康“剑走偏锋”式的成功,中兴通讯、朗讯科技、华为、英华达等一批批的网络设备商和终端厂商随后纷纷加入,使得小灵通产业链上下游中包括了至少十几家知名通信设备厂家。据上述北京网通负责人介绍,在2005年的时候,北京地区就有3000-4000家小灵通终端的销售店面,仅终端销售这块在北京地区就带动了上万人的就业。
电信运营商、终端生产商都从产业链中获益,但小灵通退出市场带来一个后果是,原先投资高达1000亿元设备将会闲置和报废,不知由谁来埋单了。
“小灵通基站由于其规模、硬件和制式等和目前的2G基站以及3G基站都不一样,只有放弃。而没有了小灵通网络,小灵通终端也只能报废。原来国家在小灵通方面投资的硬件几乎都无法再利用。“上述网通人士对记者表示。
“名分不正”伴随小灵通“农村包围城市”
此次让小灵通退市的出发点是“小灵通占据了TD频段,为了给TD发展让路,小灵通被要求清频转网”。但是,回顾当初批准小灵通占用TD频段资源的那段历史,从监管和产业政策的角度来看,其间考虑更多的是运营商和企业的利益,普通消费者利益却被摆在次要的地位。
名不正言不顺的“草根”出生背景,似乎从一开始就奠定了小灵通“悲剧化”结局。1996年,时任浙江余杭电信局局长的徐福新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了日本在搞的PHS(流动市话)。但是,日本流动市话是作为另一个移动通信网来运营的,与固定电话网不相干。徐福新从中却想到把PHS嫁接到固定电话网上:用中国电信已经比较发达的网络,前端再接上PHS的无线技术,就成了一个建立在固定网上的小手机。1998年1月,浙江余杭区正式开通小灵通,实行单向收费,月租费20元,资费每分钟0.2元,标志着小灵通正式进入我国市场。
小灵通投入市场初始,凭借其免费接听,打电话价格与固话相同的资费优势,受到了市场的热烈追捧。小灵通引发的市场效应引起了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担心,因为,有相当一批的小灵通用户是从移动和联通转网过来的。随后,移动和联通联手上告当时的信息产业部,以“技术落后”的罪名封杀小灵通。
但那时有关部门并没有对这种“落后”技术喊停,任由小灵通在中国南方的一些二三线城市发展。
光明日报资深记者蔺玉红从1999年就开始跟踪小灵通行业发展,并著有《小灵通传奇》一书。她对记者说,当时中国电信和移动分家在电信内部已经是一个公开的秘密,缺少了移动通信这块大蛋糕的电信,只有寻找新的增长点来弥补移动业务被分割出去的损失。有关部门对此事也采取不支持不反对的态度,其实是让电信找到一条提升业绩的路径。中国电信正是在监管方的默许下不断扩大小灵通的地盘,而小灵通使用目前TD的频段也是当时的信息产业部批准的。
在低价策略驱动之下,小灵通的发展超乎所有人的意料,给其他移动电话运营商的收入带来了巨大冲击,在此过程中也招致了其他运营商的诸多不满。
2000年5月,联通海外上市前夕,信息产业部发文,要求各地电信企业的小灵通项目一律暂停,这份文件几乎给小灵通判了死刑。在此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形势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6月29日,信息产业部发出《关于规范PHS无线市话建设与经营的通知》,明确指出“小灵通是固定电话的补充和延伸”,是“小范围低速移动无线接入”。这份文件使没有移动牌照的中国电信绕过“移动”概念而实质进入移动电话市场,却留下了名分不正的遗留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