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国际先驱导报
“明知有危险,却不能不去”
在今年上半年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的排行榜上,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以近50亿美元的成绩位列榜首,而它却已经历超过十年的“探险之旅”。2005年10月23日,一架尼日利亚波音737客机在从拉各斯前往该国首都拉布贾的途中失事,3名华为员工不幸遇难。2007年5月5日,肯尼亚航空公司一架载有百余人的客机从喀麦隆的杜阿拉机场起飞后坠毁,机上遇难的中国乘客,就有一名是华为公司驻喀麦隆市场产品经理……
据华为海外市场部的一位员工介绍,现在每天从香港起飞的国际航班上,几乎都有华为员工,而“飞机失事总是不可控的”。
中兴通讯的一名中层人员近日也向外界抱怨,从开拓海外市场开始,中兴通讯就开始招聘当地员工。“但有些市场在开拓初期,因为项目太小,还是要选择由国内派出。”
有媒体在去年“中资机构和企业频繁受袭”的报道中分析认为,“除了不可抗拒的因素外,中国公民海外遭遇的安全事件也有着现阶段无法回避的时代背景,这就是中国对海外能源和中国产品输出目标市场的渴望。”中国外交部领事司司长魏苇也曾指出,因为海外中资企业的发展确实需要国内外两种资源,所以不得不在一些危险地区投资开发。“明知有危险,但对能源的巨大需求决定了我们不能不去。非洲如此,世界其他地方都是如此。”
李伟告诉《国际先驱导报》,“海外员工的安全问题”是中国企业必然面临的挑战。他表示,企业在发展中国家密集开发市场,虽然为企业赢得了发展契机,但不同地域的复杂地理环境、不稳定的政局,都令中国员工的生命安全遭受极大挑战。
中资企业对“安全问题”欲说还休
显然,如何保护海外员工的生命安全,已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后无法回避的软肋。
李伟认为,目前中国企业内部安保措施已经趋于完善。但在面临海外复杂的形势变化下,还需要灵活应对。“到不同地方,要根据实际情况多方筹备。”李伟说,例如与当地政府和群众相处融洽、与当地安保部门密切联系,都能提高企业保护海外员工的实际效果。
中兴通讯员工在巴基斯坦失踪之后,《国际先驱导报》记者立即与在海外业务分布广泛的一些大公司联系,希望可以从企业自身的角度来了解海外员工保护的现状,但多家企业有关人员一听说要采访“海外员工的安全情况”,均立刻三缄其口。
中钢集团新闻部朱经理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中钢集团目前的二十多家海外分公司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南非和印度。他说:“海外员工的待遇和安全保障,牵扯的方面比较多,我们不方便透露。”
同样表示“不方便”的还包括中石油。该公司一位负责人对本报表示,“关于员工福利和安全措施,有些东西不宜说。”而中铁集团的陈先生则告诉本报,海外和宣传部分相关负责人现都在香港参加公司活动,不方便接受采访。
与这些大企业普遍的回避态度相比,网友们正高声呼吁企业要重视对海外员工的保护。一位广东网友就在新浪网上大声疾呼:“提高员工在海外工作的安全保障能力,迫在眉睫啊!”
不过,李伟也坦言,其实现在“尚无万全之策”。中国企业对海外员工的保护水平,或许还要经受实践的各种考验才能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