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新闻 >> 滚动新闻 >> 正文
华为中兴员工海外安全之痛
2008年9月5日 13:53    新浪科技    评论()    
作 者:国际先驱导报

    截至今年6月底,中国对外劳务合作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38.3万人。他们作为中国企业海外市场的开拓者,足迹遍及亚太、非洲、拉美、东欧各国。因为这其中不乏热点冲突地区,所以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如同高悬的利剑,威胁着他们的工作和生活。

    正是在这批海外员工的努力下,中国企业的国际市场份额得以越做越大。但与此同时,这群长期在外的离家游子也遍尝海外生活的艰辛。

    为高薪甘愿冒险

    “我上个月差点去巴基斯坦了,和失踪人的情况一模一样。不过后来由于担心承包商的信誉才没有去。”在有关中兴事件的新闻留言版上,不少同样身在海外或将去海外工作的网友都在惺惺相惜。“到那边工作纯属玩命!”一位有朋友在非洲工作的网友感慨道。“是啊,要钱不要命了。”另一名身处坦桑尼亚的网友如是回应。

    明知“玩命”还要出去,除了公司工作安排的需要外,所在公司开出的“高薪”也是大多数中国员工甘愿去海外冒险的初衷。

    今年8月回国休假的郑宇(化名)庆幸自己早走了一步。由于一年合同到期,被亚信科技派驻巴基斯坦包干项目的他于8月初回到了中国。两个星期后的8月18日,巴基斯坦总统穆沙拉夫宣布辞去总统职务。此后,巴国内接连发生多起自杀式爆炸事件,政局一度陷入混乱。

    郑宇向《国际先驱导报》坦言,自己之所以去年11月与公司签下“赴巴基斯坦”的合约,至关重要的考虑就是“高薪”。“在那边工作的话,等于是拿双份工资。”郑宇说,他除了每个月5000元人民币的基本工资外,还能够得到额外补助,大约是工资的一倍。因此,减去在巴基斯坦的低开销后,他每月都能存一万多元。

    现在,郑宇正是靠着在巴基斯坦的10万元积蓄,帮助父母买了新房。他说:“与华为、中兴的同行们相比,我们公司的补助并不算高。”

    据了解,华为的海外员工每天有40美元~70美元不等的补助,具体数额与工作环境的恶劣程度相关。再加上每月至少6000元的国内工资,以及至少5万元的年终奖,这些员工每年最低的人均收入也有25万元。而在国内,即使有3年的工作经验,年薪10万元以上也并非易事。

    “还不是为了多挣点钱,买房过好日子。”余敏目睹了她的一位好友常年在海外奔波、与女友两地分居的情形。“真是很难。”她说,“每次好友出门,女友都特别担心,生怕发生什么意外,但去海外做项目一次能挣十几万元,几个月把一年的钱都挣了。”

    如今,不少在海外的员工对中兴公司工程师的失踪深表同情,另一方面面对自身的安全处境则心存侥幸。“还好,我在印度,相对安全些。”“还好,我在沙特,相对安全些。”类似的言论在网上比比皆是。而郑宇则告诉《国际先驱导报》,他在巴基斯坦的同事这几日都尽量避免出行,他们还在互相提醒,“千万不要前往巴阿边境”。

    灾难常常防不胜防

    不过,摆在这个将近500万人的庞大群体面前的,往往是不期而至的意外事件甚至灾难。

    “在巴基斯坦,中国移动要求中兴8个月交付2500个基站。印度BSNL要中兴3个月内交付3900个CDMA基站。其实在这些艰苦的地方交付基站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9月1日,中兴通讯公司的一位管理者向媒体无奈地表示。他说,有些地方勘测的距离远达450公里,很多意外“难以避免”。

    其实,早在2006年12月,华为内部刊物《华为人》上的一篇文章就曾披露过中国海外员工的危险生活,当时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这篇文章称,“恐怖袭击”“持枪抢劫”“疾病”“飞机失事”是海外员工生命安全的四大威胁——

    “我们有员工在国外遭歹徒袭击,头上缝了三十多针;有员工在宿舍睡觉,半夜歹徒破门而入拿枪顶着我们的员工进行抢劫;在一些国家,我们有70%的中国籍员工得过疟疾;我们还有三名年轻的非洲籍优秀员工在出差途中飞机失事不幸罹难,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仅在2004年一年,就有46名中国员工海外遇难。就在今年早些时候,中国福建建工集团的3名中国工程师在肯尼亚中部地区突遭武装抢劫,其中一人遇难身亡。

    而身处政局动荡地区的海外员工遇到突发事件的几率更大。“我们从不单独出行。”郑宇说,“巴基斯坦没有公交系统,即便有,我们也不敢坐。”每次去超市,郑宇和同事们都要提前约好时间,五六个人一起前往。他感慨道,每当居住地附近发生爆炸时,他和同事都特别紧张,“不知什么时候就轮到自己了”。

    下班后只能看着天空发呆

    虽然拿的是“高薪”,但是海外员工过的却是提心吊胆的生活。此外,日常工作之余,他们的生活非常枯燥。“就是三点一线:吃饭、工作、睡觉。”郑宇说。

    在亚信巴基斯坦的分公司里,所有员工均为单身男性。他们有的抱起电话,与家人一聊就是半个小时;有的经常对着电脑发呆,不知道还能做什么;还有的干脆翻出未来的工作安排,继续忙碌。

    “思乡是通病。”郑宇告诉《国际先驱导报》,在巴基斯坦晚上不能单独外出,“能有什么娱乐?除了想家还是想家。”对此,在阿联酋迪拜工作的朱鹏深有同感。虽然阿联酋被誉为“遍地黄金”,但他丝毫都不觉得这里的生活轻松快乐。

    “我还是想回家,再等等吧,等再挣些钱。”朱鹏说,他现在最大的欣慰是未婚妻在身边,但他依旧时刻都盼望着回国结婚。

    在伊拉克常驻的国内某公司一员工则表示,自己不但要担心自身安危,而且根本不敢告诉家人自己在伊拉克。“要是告诉父母,可想而知他们会担心成什么样。”而平时为了保证公司的信息安全,平时每天下班后,他和同事“只能看着外面的天空发呆”。

    一位网名为“小鱼儿”的海外员工在网络日志中写出了众多同事的心声:“每天的劳累,心里只想着一件事,等待早一天回到家人的身边,去重拾自己的那片心情。什么时候才能跟自己的朋友去到处逛逛,不用担心身边的爆炸?什么时候才能吃点自己最想吃的东西,告诉自己吃其实是一种享受,而不是只为活着?什么时候……唉,又已经12点了。”

    海外员工保护:中企绕不过的坎

    国际先驱导报见习记者邓媛、胡雪发自北京中兴通讯公司两名中国工程师失踪事件,是穆沙拉夫总统辞职后,中国公民在巴基斯坦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第一起案件。

    在海外安全事务专家李伟眼中,这却是“走出去”的中国企业面临保护海外员工困境的一个缩影。“对海外市场愈做愈大的中国企业而言,今后的海外员工安保之路将更加艰难。”李伟对《国际先驱导报》表示。

    “大公司”遭遇海外保护难题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高,以及不可逆转的全球化发展,中国企业的海外市场正在不断拓展。商务部的资料显示,2007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营业额332亿美元,同比增长34.6%;而今年上半年以来,这个数字就已经超过了200亿美元,同比增长28.6%。

    海外营业额大幅上涨的同时,中国员工在世界各地区遭遇的安全案件也在不同程度地增加着。2007年3月,两名尼日利亚工作的浙江公司人员被当地武装分子绑架,这是该年度中国公民第三次在当地遭遇绑架。同年4月,中石化下属中原油田在埃塞俄比亚索马里州项目组遭到恐怖分子袭击。而在2007年12月,阿尔及利亚首都阿尔及尔发生两起汽车炸弹袭击事件,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有7名员工受伤。

    据李伟介绍,越是在非洲、拉美和东南亚等发展中国家居多的地区,中国海外员工发生意外的几率就越大。其中,自然灾害、恐怖袭击、当地疾病,以及小撮的犯罪团伙都会令中国员工的生命安全遭遇威胁。

    一名外交部领事司的官员曾坦言,中国人的海外安全总体趋势越来越复杂,风险越来越大。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海外员工的安全问题也正在成为中国企业面临的严峻考验。值得一提的是,这其中不乏大名鼎鼎的大公司,如中石油、中石化、华为、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等的名字,都曾在近年来中国人海外安全案件中现身。

[1]  [2]  [3]  编 辑:周桂军
关键字搜索:华为  中兴  员工  巴基斯坦  运营商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