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马晓芳
无论你走在城市的哪一个角落,随时都可以停下来,拿出你的笔记本或者WiFi手机冲冲浪、上上网。不管是对于离不开网络的IT工作者或者是普通用户来说,这一生活方式都是极具吸引力的。
从6月底开始,北京的无线网络已经可以向用户提供免费服务。随着北京、上海、广州等多个“无线城市”项目的逐步落实,这一生活方式正切切实实地来到了我们的身边。
记者在近日的体验中发现,北京的CBD和金融街已经实现了无线信号的良好覆盖,三环以内的信号也能达到3格左右的水平。随时随地上网的用户体验能明显提高用户的满意度。
虽然有用户需求作为推动,但在全球范围内发展了十年之久的“无线城市”计划,却至今没有任何一个可以作为样本的案例。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说,商业模式是决定“无线城市”成败的关键。而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导致无线城市项目与成功相距甚远。
从中国的情况来看,目前主导“无线城市项目”的主体主要有这样几类:政府、运营商或者是企业。从收费方式来看,比较普遍的收费模式为向用户收费,标准可以分为:按分钟、按天或者按月。
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无线城市”被认为应该作为政府公共建设的一部分,由政府投资并免费向用户提供服务。但这种模式的缺陷在于,无线网络的用户不仅包括普通用户,也包括商业用户和企业用户,由政府为这些用户买单显然并不符合市场规律。
中国的运营商也在一定范围内成为了“无线城市”网络的承担者和运营者。比如中国电信在南方城市推行的“天翼通”项目和中国移动在机场等地推行的“随e行”项目,不过,这些项目也只作为运营商业务的补充而在小范围内推行。
如果要在大范围内建网,投资和回报之比是一个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从现在的情况看来,投资回报比并不令人满意。
在国外还有一种模式比较流行,就是由企业承担网络建设,而这种模式在国内还基本没有展开。比如Google作为互联网企业在美国旧金山建设了一个无线网络,并向市民提供免费服务,对于Google而言,移动互联网业务所带来的广告将有效抵消网络建设和运营成本,不过这种模式是否成功仍需要时间的检验。
除了商业模式之外,WiMax(802.16d)+WiFi本身的技术局限和建网成本也决定了大范围建设无线城市注定将面临不小的困难。与此同时,WiMax(802.16e,即移动WiMax)的支持者,正试图推进移动WiMax在更多城市的应用,这对已经建设的固定WiMax网络也是一个打击。
不过,看似困难重重的“无线城市”计划也并非“一片黑暗”。根据中国电信董事长王晓初收购中国联通CDMA网络之后的计划,CDMA+WiFi将成为中国电信未来发展无线业务的重要方式。
宋俊德认为,在中国电信这样强势运营商的支持下,只要无线网络能实现大范围的良好覆盖,探索其商业模式将是非常有前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