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深圳商报记者马剑芳
备受关注的手机牌照放开事宜有望进入具体执行阶段。记者昨日在几家深圳手机厂商获悉并随后证实,上周末,国家信息产业部在深圳低调召开了“移动电话机生产企业工作会”,会议透露了手机牌照放开后,无牌照企业合法入市的相关条件和操作流程。这无疑为众多被称为生产“山寨手机”的无照企业带来了福音。不过,该流程尚未形成官方书面文件。
“山寨手机”具备条件即可入网?
昨日,几家深圳手机厂商向记者报料称,国家信息产业部在上周末(3月20日、21日)曾在深召开两天会议,不仅信产部部分高层领导出席了会议,国内几乎所有手机厂商及一些电子行业的厂商也参加了会议,但会议没有邀请媒体。
据悉,相关领导在会议上透露,手机牌照正式放开后,无牌照企业只需具备三个条件即可生产手机并申请合法入网。这三个条件分别是:一、企业必须具有完备的生产条件和检测条件;二、企业必须有质量保障能力,能实现产品的品质保障;三、企业必须具备履行售后服务能力,具备售后服务条件。据悉,无牌照企业只需要符合这三个条件,即可提交申请材料到相关受理中心申报。相关领导曾表示,对于信息产业部而言,“这也是一个探索的过程。”
记者随后电话采访了国家信息产业部新闻处。该处一位相关负责人在要求记者传真采访提纲后回复记者,已将采访提纲转到相关部门处理,“但由于需要走流程,需要相关领导审批,今天肯定不能给出答复。”记者了解到,该负责人把采访提纲转到了信产部电信管理局。
记者接着在深圳市手机行业协会副秘书长俞晓虹处得到证实,信产部确实在深圳召开了为期两天的会议,俞晓虹还曾亲自参会。记者得到的会议日程表显示,此次会议第一天的主题为“移动电话机生产企业工作会”,由信产部电信管理局设备处杨瑞鑫处长亲自主持,电信管理局副局长鲁阳、综合规划司副司长韦俊曾分别发言;第二天的会议主题为“电信终端测试认证论坛2008年会员大会”。此外,国家最权威的手机性能监测机构、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中国泰尔实验室主任何桂立等一行也参加了会议并发言。记者电话采访设在北京的泰尔实验室时,其无线部一位相关领导向记者承认自己曾“亲自参会”,但对会议内容表示“不方便透露”。
厂商关注手机“名分”问题
记者随后了解到,深圳大多数手机生产厂商(包括有牌照的品牌商)及一些手机设计商参加了上述会议。记者采访多家厂商证实,很多企业均曾派人参会,但部分手机厂商似乎不愿透露太多细节。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手机厂商(已拿到手机牌照)负责人告诉记者,此次会议主要回顾了去年全年国内的手机入网情况、主管部门对2008年的展望,以及3G手机的进网测试要求等,此外还举行了南方检测中心(深圳分部)的受理仪式。
“我认为最重要的,也是许多厂商最关注的,是这次会议透露了‘山寨手机’生产商如何实施合法入网的流程和要求。我觉得这是自去年10月放开手机牌照核准制以来,相关部门对该问题操作方式的第一次公开表态。”深圳市深爱通讯设备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张先生参加了此次会议,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会中电信管理局的两位相关负责人曾先后介绍了无牌照厂家如何使手机产品“转正”的问题。
记者了解到,“山寨手机”生产企业申请合法入网的程序包括:当企业具备了上述三个入网条件后,先要向信产部电信设备认证中心提交一份包括9项内容的申请材料,在经过官方非正式审核(类似备案)后(流程一般为7至10天时间),即可把样机送到相关中心进行进网检测,经审批后才被准许合法入网。“对手机厂商来说,合法入网意味着企业生产的手机可以合法销售,也即不再是黑手机。”张先生表示。
那么,在有“中国手机之都”之称的深圳,本土厂商如何看待此次的流程变更?有望在近期入市的深圳手机厂商、深圳市奥丁数码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兆廷认为,手机牌照正式放开,已经加剧了国内手机行业的市场竞争,而此次会议后,很可能会有更多的生产商家通过合法途径进入市场,这势必进一步加剧市场竞争。“不过手机市场的竞争,追根究底是综合实力的竞争。虽然手机牌照曾一度被业内当作牟利工具,但企业应该以更务实的态度来做手机。未来虽然充满挑战,但我们对中国手机市场充满信心和希望。”
相关报道
“贴牌”或被规范为“品牌代工”
记者发现,此次会议虽然没有相关电子文件或书面文件公布,但与会企业均对“手机牌照开放后的合法入市问题”表现出了浓烈的“兴趣”。有些企业负责人甚至认为,此次会议透露的内容“是“山寨手机”厂商合法入市的一道曙光”,“明确放宽了手机市场的准入门槛”。
此外,对于手机企业的申报限制,会议曾表示“必须是生产单位,或必须具备生产能力”,不过企业只要提供相应证据证明即可,信产部将不再进行实地考察,而只做资料审查。只有在申报以后,信产部才会进行严格的后期审查。记者了解到,会议曾透露早在3月初,就已经有一批企业开始按照该流程申请入网。
根据有关参会人士的现场录音,记者听到,会议中,有关负责人还表示,现在已明确允许“品牌代工”(只需要合作双方签订协议即可)。具体为:对于没有生产能力的厂商,可以利用别人的品牌,也即“贴牌”,但现在规范为“品牌代工”概念;如果是拥有一定知名度但没有生产能力的品牌(企业),也可以找有生产能力的厂商代工。但是,对于这两种情况,信产部的后期检测会非常严格和频繁。(马剑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