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林琳
2008年9月美国爆发的次贷危机愈演愈烈,逐渐演变为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进而冲击实体经济,也波及到通信产业。
纵观产业链,通信设备商和终端商遭受的冲击最大。由于市场环境恶化,北电网络(Nortel)受资金短缺的影响,股价急剧下跌,面临空前的经营危机;而思科等设备商也纷纷调低08年的预期收益,储备资金应对下一季度的不利形式。终端商本身市场竞争的压力日益激烈,现在又面临增长趋缓的市场需求,经营前景也不乐观,如诺基亚三季度市场份额下滑,下调四季度销量预期;索爱对外宣布三季度运营亏损,面临巨大压力。
在愈演愈烈的危机中,运营商不能独善其身。位于风暴中心的美国运营商受到的影响最大,AT&T公司公布了12000人的裁员计划,Sprint取消出售Nextel的计划,Verizon收购Alltel也面临资金紧缺困难,世界电信巨头Vodafone近期也宣布要通过控制成本和裁员来渡过这次经济“寒冬”;而欧洲其他一些主导运营商,如德国电信和法国电信,纷纷表态尚未遭受经济危机的冲击。
运营商处于产业链的后端,如果经济下滑趋势的拐点及早出现,运营商可能不会遭受太大冲击,如果经济形势持续恶化,运营商也要做好“过冬”的充足准备。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阴云笼罩下,国内经济加剧下行的不确定性也逐渐增加,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2009年经济工作的指导思路——“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面对经济环境和竞争形式的双重压力,运营商也需要认真思考如何“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点研究市场拓展和收入模式转变。
命题一:保增长
通信服务从无到有,从单一业务到多元化服务,一路高歌猛进的增长在2007年点了刹车,虽算不上转入慢车道,但是增幅首次低于GDP。一是持续多年猛增后的市场成长空间有限,本来运营商看好的农村广阔天地,受经济危机下外出农民工返乡潮的影响,收入来源吃紧,自然捂紧钱袋子,而且需求相应缩减。二是全业务运营后,价格竞争的压力加大,从年底各大运营商大张旗鼓的充值返话费活动中可窥一斑。三是缺乏增长亮点,虽然数据业务占比这几年涨势喜人,但是剥离短消息收入,其他很多新业务雷声大雨点小,捆绑销售的收入无非是左兜掏右兜,缺乏本质的增长内驱力。
固网运营商近两年一直面临固话(含PHS)负增长的困境,2008年中小企业倒闭的浪潮肯定率先波及集团客户资源丰富的固网运营商,通过重组获得移动业务运营资质的固网运营商手持即将颁发的3G牌照,必然将移动业务作为主要增长点。
虽然三家运营商都号称全业务运营,但是明显中国移动的固网资源相对短缺,如果说新电信、新网通要借助移动业务“保增长”,那么中国移动的命题就是在新的竞争格局下如何“保增速”,保持可持续增长力。
命题二:扩内需
“扩内需”对于运营商而言,在于如何挖掘现网用户的增长潜力。如果说保增长是这个命题是运营商永恒的主旋律,那么“扩内需”就是面向3G运营的工作重点,从向市场要增长转为向用户要价值。
一是整体市场新增用户空间有限,固网运营商虽说拿到了3G牌照,但是勺子长了,不意味着总盯着别人碗里的饭,深入挖掘现网用户的贡献才是发展的硬道理。
二是按照预期工信部的发牌思路,三家运营商分别持三张制式的牌照,为用户转网设置了一道天然的屏障,尽管辅以终端营销策略,配合可能的号码可携政策,用户在三张网之间的转换存在可行性和可能性,但是用户肯定不会在三张网之间频繁转换,最终必将趋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接下来“扩内需”又成为保增长的必然之路。
三是考虑未来的不对称管制政策,如果实行移动通信市场份额管制,市场后进者自然是欢欣雀跃,而市场领导者的“扩内需”命题需要更高水平的解析能力。
命题三:调结构
“调结构”其实是运营商新世纪转型的目标。在互联网浪潮的推动下,各运营商都意识到信息服务是未来产业演进的大趋势,纷纷制定从电信运营商向综合信息服务商转型的战略。从市场运营的角度看,运营商“调结构”重点关注以下两方面的问题:
l 用户结构调整:
一直以来移动通信市场是完全独占型的格局,市场份额就意味着收入,重组带来市场格局的调整,调整的过程本质是是一个定位的过程。套用现在比较流行的理论是开辟蓝海,如果全盘用户争夺,必然是红海里的厮杀。如诺基亚公司的前总裁PekkaAla-Pietilä和ContraGroup集团主席和首席执行官AnttiÖhrling共同在英国创办虚拟运营商Blyk,公司定位于针对年轻人的,由广告资助的泛欧洲(pan-European)免费移动运营商。
l 业务和收入结构调整:
尽管各运营商转型一直在推进,但话音业务依然是当仁不让的现金牛业务。在继续做好话音业务深度运营的基础上,做好数据业务的运营,尤其是在3G临近但需求模糊的情景下,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