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
李新苗 “直到整个奥运通信保障工作结束这一刻,站在9月17日的节点上,对于过去,我想我会用‘责任和荣誉’来代表我的心情;对于未来,更多的应该是‘希望和发展’。”
北京网通四区电话局分公司总经理杨学东望着办公室的窗外,略带笑意,目光坚定。他和网通所有的员工一起,走过这场延续了4年准备期、奥运会加上残奥会28天的奥运通信保障大考—他们共同顺利通过了这场考试。
8分钟
“惊心动魄的8分钟移机新记录,也刷新了奥运通信保障的新纪录”,中国网通奥运项目部的文件上如是写到。这件事发生在8月9日。
这天是北京奥运会手球比赛的第1个比赛日,早上6时30分,国家奥林匹克体育中心通信保障团队的队员们来到场馆,开始例行的赛前巡检。9时整,这里将举行奥运会手球第一场比赛。
9时35分,离上半场比赛结束还有5分钟,网通通信保障团队固定通信主管曹瑜和终端工程师常育中的手机,同时接到了一条TCC故障指令:“费率卡用户EBU(欧洲广播联盟)无法上网。”
快速到位!2分钟后,曹瑜和常育中几乎同时赶到用户地点,经过检查,原来是用户在申请定单时错把ISDN当作ADSL申请,而现在用户使用的笔记本中没有ISDN适配器,要解决上网问题很难。
按照EBU的转播计划,他们将要在几分钟后通过网络向国内发回第一份赛况转播。经过短暂沟通,用户、团队和场馆奥组委VTM三方达成了一个方案:将EBU在奥体中心另外一个位置的ADSL移机到这里,时间要求是在中场休息结束之前完成。而此时,距中场休息结束只有10分钟,600秒!
曹瑜立即拿起了手中的集群电话,连续发出去几道指令。1分钟后,交换工程师仲文红在模块局开始更改局线位置;2分钟后,综合布线工程师王树赶到交接间更改机柜配线位置;3分钟后终端工程师常育中和牛俊杰已经在用户侧,给用户modem进行路由设置和室内线的布放;4分钟后,固定通信主管在现场内一边组织移机,一边担当翻译,安抚焦急得满头大汗的外国记者和评论员;7分钟后,线路移改完毕的消息发出;短短8分钟后,EBU工作人员的终端笔记本已经显示“Localconnection100M ”。
“Fantastic!”满头大汗的外国记者看到网络接通后张开了双臂,拥抱了在场的所有人。在接受紧急除障要求后的第9分钟,两名EBU记者已经坐在了评论员席上,在比赛中场休息时间结束时,他们已经从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发出赛况转播。
杨学东说,作为后勤保障人员,网通人在赛场上的紧张程度甚至要高于媒体传播人员。虽然之前北京公司派人考察了雅典、悉尼等奥运场馆的保障情况,但毕竟这是中国网通的第一次真正地投入操练,尽管网通人在内心希望设备保障方面能留有充分的准备时间,事实上,最多的时候是卡在最后时间节点上才接到用户的要求,好在训练有素的网通人在如此紧张的情况下总能顺利地完成任务。
类似的应急通信保障,就在奥运赛场上发生着,一桩桩一件件,网通人用自己的表现赢得了所有用户的认可。
一生的荣耀
在采访奥运通信局局长原焕时,她向我们提及杨学东在奥运开幕式运行团队准备会上的讲话。原焕说,“那段话,感动了在场的每一位员工”。
准备会上的那段话,杨学东自己也记忆犹新。“从这一刻起,我们应该忘记自己原来的单位和岗位,忘记自己原来的归属。今天我们属于整个中国网通,属于中国整个电信行业,属于中国,我们将会成为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的一部分。我们作为中国人参与这项服务,应该感到自豪,我们也应该尽己所能,发挥我们的通信特长,把我们的通信奥运保障工作做好。”
中国网通高级副总裁、北京网通总经理赵继东曾提出,2008年北京网通最大的政治就是奥运,而奥运期间很多重要的比赛场馆都在北京网通四区的辖区内,责任重大。众所周知,奥运通信保障的各个场馆团队构成比较复杂,不仅有北京各分公司抽调的员工,还包括从各地来的兄弟分公司支援员工。比如奥运会开幕式上,参加鸟巢开幕式保障团队的60余人的专家团队就来自四面八方,以确保开幕式的万无一失。在那个特殊而又庄严的时刻,“我们要忘记自己的小单位,把自己放在全中国的大概念下。其实大家都有这种意识,不过这话由我说了出来。整个中国网通奥运通信保障团队一直拥有良好的团队文化,相互之间又协作得那么好,他们一直毫无怨言、精神饱满地工作,这岂是感动二字能涵盖的。参与奥运通信保障是我们一生的荣耀。”
比如,网通奥运工程准备工作一直到今年8月7号才结束,整个团队“务求完美”地做好了所有的准备工作,包括了应急准备器材,抢修工具、设备、仪器仪表等的准备,涉及到所能估计到的最坏情况,所有人直到8月8日凌晨1时30分才离开场馆,而8月8日早晨7时30分再次进场,又坚持到9日凌晨3时30分撤场。除了场馆团队,在安慧电话局和南沙滩电话局两个点的流动团队也都是24小时值守。
“刚开始比较担心。”杨学东毫不掩饰当年的沉重压力与对未来的期盼。既是总经理又是四区奥运通信总指挥的他,既要保障日常各项工作指标的完成,还要全力保障奥运通信建设如期完成。
回望从2005年1月1日起至今的岁月,奥运的主线贯穿整个中国网通的工作,北京网通也是如此,从与用户签署长期合作协议,到2006年的服务标准规划、修订,再到2007年的场馆通信建设;从2007年8月8日检验测试赛,检验整体运行情况,再到今年8月8日正式召开奥运会,9月17日完成残奥会保障工作,人员陆续撤离。经过以上几个阶段的历程,杨学东坦言,四区分局对奥运通信保障这项工作一直有很高的共识,这绝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耀,对公司而言,奥运是北京网通四区分局最大的机遇和最大的工作亮点,同时,奥运实战也全面提升了员工的素质和技术水平,锻炼出一支能打硬仗的队伍,为以后的工作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采访中,杨学东如数家珍,将从事奥运通信保障工作的每一位员工的姓名,一一都告诉了记者,却对自己在这项工作中的付出只字不提。
遥想当年看现在
一晃18年。
杨学东参加过1990年亚运会保障工作,那时的工作与今年奥运会的通信保障不可同日而语。
当初,年轻的他认为,做好电信行业服务工作就是做好自己本分的工作。“亚运会期间在英东游泳馆的服务保障基本工作非常简单。”
亚运会时他并没有觉得压力特别大,印象最深的当属时任安慧局技术组长的张强,主抓亚运圈内外的通信服务保障。当时没有太多的光缆,绝大部分是铜缆,张强要求工作人员从客户端的一个点一直测试到局端的芯线完好率,包括电容、绝缘、光通光缆都要测试,在那个时期这已是非常重要的工作量。亚运会结束后,整个安慧局出局电缆中只有4对出现了小问题—当时正赶上电话大发展时期,很多业主和其他分局都能自己接通线路,如此之多且不规范的节点,都要经过认真测试—这在当时已经属于高标准要求了。
当时没有场馆维护经理的概念,现在则包括很多以前从未有过的细节,因为所面对的通信网络的复杂程度非常高。现在人员选择上的要求是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精通一门外语,并要接受大量有针对性的项目管理和外语等方面的培训,“起点就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