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访间 >> 企业故事 >> 正文
商界纵横:郭台铭的“紫禁城”
2007年8月14日 08:58    华尔街日报    评论()    阅读:
作 者:Jason Dean

    随着订单增多和在台湾的生产成本飙升,郭台铭于1988年在土地和劳动力都很便宜的大陆开办了首家工厂。与此同时,两岸间持续数十年的紧张关系开始缓和,大陆也开始了旷日持久的经济改革。这时候郭台铭看中了深圳这处靠近香港的中国市场改革前沿。

    郭台铭利用深圳这块规模尚小但发展迅速的业务来招揽潜在客户。时任戴尔公司亚洲采购部负责人的方国健(MaxFang)透露,迈克尔•戴尔(MichaelDell)1995年到访华南时,郭台铭以安排戴尔与他熟识的地方政府官员见面为交换,获得驾车送戴尔去机场的机会,然后郭台铭又在途中安排了一次戴尔参观他工厂的小插曲。

    当时戴尔公司尚未跻身全球五大个人电脑厂商之列,而鸿海也还未生产戴尔直接购买的零配件。早在1979年就认识郭台铭的方国健称,郭台铭看准戴尔是颗明日之星,因此一心想与他结识。分析师和业内人士表示,如今鸿海已成为戴尔最大的供应商之一。郭台铭台湾办公室内至今还挂有戴尔公司创始人的照片。

    就在同一年,郭台铭拿下了一块更大的地皮,后来发展成为龙华厂。当方国健1年后到访时,这家厂仅有不到一千名工人,而管理人员以20英尺的集装箱为家。

    此行给方国健留下深刻印象。当时戴尔和其他电脑公司倾向于向不同供应商购买零配件然后在自己的工厂组装。而郭台铭已建立了一条龙式的生产线,从电脑包装的原材料采购到组装成成品等大多数工序都包括在内。

    美国加州市场研究机构iSuppliCorp.分析师亚当•皮克(AdamPick)称,这些年来,郭台铭将越来越多的电脑零配件纳入到产品序列中来。凭藉自产零配件,鸿海得以在降低产成品价格来打击竞争对手的同时而又不损害自己的总体利润。到2000年,郭台铭手下有近3万名工人,营业收入突破30亿美元。郭台铭还在将他那种“一应俱全”的经营策略覆盖到其他产品领域上。鸿海早年成立了一家富士康国际控股有限公司(FoxconnInternational Holdings Ltd.),如今成了全球最大的独立手机制造商。他2003年开办的一家公司如今是液晶显示器业内的领军制造商。去年鸿海还收购了一家重量级的数码相机生产商。

    如今鸿海有时是生产一件产品的大多数零配件,并以成品的形式提供给客户,有时则直接面向零售商和消费者出售产品。

    现总共有45万名员工在郭台铭遍布大陆的十几个省份的工厂效力,此外出于将生产地向消费者靠拢的需要,他在匈牙利、墨西哥和巴西等全球各地的工厂还有数千名工人。鸿海公司成为捷克共和国最大的出口商之一,几年前郭台铭还在那买下一座城堡。鸿海在向越南、印度扩张的同时,还在向其他行业渗透,其中就包括汽车零配件行业。

    随着鸿海精密的规模一天天壮大,要想凭一己之力直接管理这家公司,几乎是不可能。面对这种情况,郭台铭以自身个性作为基础,培养了鸿海精密的企业文化。在龙华科技园,郭台铭与中国政府官员的合影被放大镶嵌后悬挂在显眼处,而在工厂书店销售的郭台铭传记中,也能看到他的照片。

    从公司其他管理人员那里得知,郭台铭身先士卒,不仅确保产品按时出厂,还必须满足客户需求。他每天工作16个小时,到了晚上依然驾驶着一辆配备了自行车铃的高尔夫球车在龙华园内巡视,数十年如一日。他会时不时停下车,或是抽查生产线的运转状况,或是帮助工人维修设备。

    公司经理往往被要求阅读并背诵一本名为“郭台铭语录”的小册子,其中有一条这样写道:对任何组织而言,最重要的是领导层,而非管理层;领导者必须具备为了大众利益而充当独裁者的决断力。会议期间,郭台铭往往站着发言,一边说一边用笔在旁边的大纸板上勾画。他一方面鼓励与会者积极讨论,但另一方面如果他认为某人的发言太过愚蠢,他可能会命此人起身立正。“他会说,我这不是在惩罚你,因为我也站着,”鸿海精密的一名高级经理说。

    业内管理者和分析师都说,当客户把一条生产线外包给鸿海精密后,便会把更多的生产线外包给他们。方国健说,这就跟做什么事儿上瘾似的。方国健2002年离开戴尔,现在经营着一家风险投资基金,该基金与鸿海精密共同投资了一家机器人玩具生产企业,名为UgobeInc.。

[1]  [2]  [3]  [4]  编 辑:李新苗
关键字搜索:郭台铭  鸿海精密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