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雄逐鹿的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 还差点“智能”
第一财经日报
作者:       2016年12月13日 11:15
工信部 苹果 转型 整合 传感器

被重新定义的不只有美国,在中国传统制造业典型代表的东莞,曾以制鞋业享誉国际,但面对人力成本上涨,产业面临艰难转型,政府推动自动化升级以来,东莞就积极响应,推出许多机器换人的计划:目前,东莞市工业机器人研发及生产企业70家,约占全国总数的10%;而智能装备制造企业400多家,预计今年总产值将超过350亿元。根据发展规划,东莞力争到2020年,全市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到52%和38%以上。

富士康首席科学家戴家鹏认为,当人工智能结合工业机器人之后,具有智慧的工业机器人孕育而生,将不同的机器人集成在一条生产线上,并且能够完美地协同作业,正是未来工业所需要的机器人应用。“我们从这种‘新生物’上看到了未来工业的模样。”戴家鹏憧憬道。

受困智能化

在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大风口下,工业机器人看似迎来东风,但对于大型传统工业机器人来说,它们越来越难以胜任制造精密配件的任务,因而难以适应这个大规模定制时代的发展。中山大学经济学教授林江坦言,目前我国的机器换人阶段,还停留在低阶的机器手臂替换人力,只能代替部分重复在生产线上操作的工人。

正是受困于智能化,机器人应用在中国市场微乎其微的存在感与人们经常听到的“机器换人”确实有较大的差距。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近日表示,机器人发展半个多世纪,现在全球的保有量仅约200万台,从机器人密度来看,世界平均水平在60%,而中国仅仅达到31%左右。从替代率来看,现在的企业里面99.38%还是人工作业,在中国99.7%没有被替代,替代的只是百分之零点几,几乎可以忽略掉。

“当前的工业机器人大多只能在一些结构化的环境中工作,在线传感能力比较差。恩格尔·伯格(EngelBerger)是工业机器人之父,他曾经讲过,如果一个自动的设备只做一件事情,那这个设备就不能称为机器人,只能叫做自动化,真正的机器人应该具有做各种不同工作的能力。”长泰机器人有限公司总工程师黄钊雄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

无锡微研精密董事长谈渊智告诉第一财经记者,目前的工业机器人更适应完成搬运和传送等这些简单的工序,而其中受限的就是智能化程度,如果出现匹配度不好、应用不到位、维修成本高、维修周期长等一系列的问题,企业要面临的成本和损失将会更大。在成本与效率之间,企业并不难做出选择。

受困于智能化是机器人产业的最大痛点之一,面对如此之局,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耐心。

以色列机器人协会主席ZviShiller表示,机器人作为一个多学科体系,要从实验室的技术真正实现产业化的跨越,需要把软硬件各种不同的技术进行整合,其中包括感知、行动规划、动力学、控制和机械设计在内的一些核心技术,任何一个机器人产品走向市场,都需要一个很大的团队,经过漫长的时间。

世界上最早的机器人仅仅是一只机械手控器。此后,伴随模拟传感器的发展,机器人可以实现一些自主决策,随后一些群体的智能开始出现,从最初简单的工业机器人,到后来慢慢开始进行一些复杂的交互。虽然现在呈现在生产线或者展台的机器人,大多数仍是以机械手臂的形态出现,但其中的智能化程度以及丰富的工业解决方案正在支撑着工业机器人向前发展。

在原徕斯机器人高级经理屠崴看来,智能化程度的提升是让机器人可以具有不同工作能力的基础,而智能化则来源于工业标准的搭建,他告诉第一财经记者,“标准化的建立是实现未来机器人定制化和智能化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能够实现自动化生产、智能识别、系统操控的工业机器人,正成为不少装备制造企业解决人力成本上涨压力的利器。通信世界网

[1]  [2]  
相关阅读
热门文章
蓝戈沙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