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手机世界 >> 产业新闻 >> 正文
手机短信新闻管理和产业发展初探
2007年8月13日 09:09    通信世界网    评论()    阅读:
作 者:中国新闻传播学评论

       手机已被称为继网络媒体之后的“第五媒体”。近年来,手机短信新闻发展很快。目前上海、广东、四川、浙江、江苏、北京、天津等各主要城市与地区都已纷纷推出手机短信新闻,在上海目前的1500多万手机用户(含小灵通则近1800万)中,订阅手机短信新闻的有20多万。而广东已达150多万。

    本文试图探讨手机短信新闻的发布和管理现状,各相关单位现有的发布流程和管理制度,手机短信新闻的现有赢利模式和发展空间,并就如何加强管理、促进发展提出建议。

2007年中国通信业百个成功解决方案评选_通信世界网

    一、手机短信新闻发展现状和前景———不夸大近期影响力,不低估远期发展潜力

    手机短信新闻包括短信新闻、彩信新闻两种模式。手机短信有几大传播特性:快速、随机、精确,并具有阅读强迫性,比报纸更互动,比广播更自由,比电视更便携,比电脑更普及———4亿多的手机用户群,超过了以往任何一种媒体。

    但是,手机短信也有致命的弱点。一是每条短信只能发几十个字,一条彩信也只能发几张图片和几百字,信息量受到极大限制。二是信息传送性价比太低。如果按市场价格计算,每条彩信的发送费用高达0.8元,发三条的成本价即高于发行一份报纸,而三条彩信所能承载的信息量远低于任何一份报纸。

    为此,目前开办手机新闻的各家媒体纷纷表示,通过短信、彩信发送手机报目前缺乏市场价值,推出的目的只是为了先卡位,要等将来3G手机发展了,通过升级换代,再探寻新的盈利模式。

    据此,我们认为,在目前阶段,对于手机短信新闻的态度应该是:不夸大近期影响力,不低估远期发展潜力。

    二、手机短信新闻传播特性———“树状传播”和“网状传播”的结合,话语权难以掌控

    从传播学角度分析,传统媒体传播方式是“树状传播”,是点对面的单向传播,即从一个信息源(树根)向受众(树叶)作单向传播(见图1)。受众(树叶)向信息源(树根)的反馈,是滞后的、非同介质的(读者来信、来电等),传播和反馈不能同步进行。而新媒体的传播方式则是“网状传播”,即它是一个渔网式的传播网,网上的任意一个节点,都可以向其他任意一个节点或节点群作点对点、点对面的单向或双向互动式传播,传播者和受众之间可以即时互动,信息反馈可以即时进行,传和受的位置可以即时互唤。

    我们认为,手机短信新闻的传播方式,是“树状+网状传播”,即由新闻内容提供方完成点到面的“树状传播”后,信息接受终端又可以完成一个“网状传播”。因此,手机短信新闻,不仅传播链较长,而且可以相互交错形成网状互动,“传者”和“受者”可以随时出现“角色互换”。(见图2)

    由此,手机短信新闻传播可以分成两个阶段,即第一阶段的“树状传播”(图2中虚线框内为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网状传播”。第一阶段类似“点对面”的传统传播方式,不同之处在于传播介质以及由这种新的传播介质带来的即时互动。最关键的区别在于第二阶段,即网状传播阶段,这是一个“面对面”+“点对面”+“面对点”的混合传播,很大程度上类似互联网传播。

    在这个传播网中,任何一个“点”都可以既是“受者”也是“传者”,以电波方式可以实现隐性传播,又以手机用户的个人性带来了传播的私密性,即精准传播。这种传播方式对于形成舆论、达成共识、议题设置、策划鼓动尤其是所谓“小道消息”的传播,都有传统媒体所不及的效力,同时使得话语权难以掌控,从而也给宣传管理工作带来难度。

[1]  [2]  [3]  编 辑:火王
关键字搜索:第五媒体  短信  新闻管理  产业发展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