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移动转售政策的放开,民营企业获得了发展的好机会,同时也面临着很大压力,一方面是强大的传统运营商,另一方面是以几何级数增长的互联网公司,面对两面夹击,民营企业如何实现中线突围是其当前面临的现实问题。”在近日召开的2014年中国虚拟运营商发展论坛上,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表示。
史炜抛出的这个问题,引起了与会听众的共鸣。对于虚拟运营商面临的发展形势,目前业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声音:一种观点认为虚拟运营商将对传统运营商产生颠覆性的变革,前景无可限量;另一种则认为在前有运营商移动用户普及率高达91%、后有OTT携互联网业务攻城掠地的境况下,虚拟运营商的前途难言乐观。
那么,两种观点孰对孰错,虚拟运营商如何立足并持久发展?在2014年中国虚拟运营商发展论坛上,与会专家展开了热烈讨论。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产业界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移动通信市场普及率高达91%的情况下,虚拟运营商可挖掘的空间非常少,而目前我国已经有25家企业进入虚拟运营市场,另外还有十多家企业正在申请牌照,预计总体上的虚拟运营商数量将超过40家,他们争夺的是剩下的9%的市场,其竞争之激烈、前景之惨淡可想而知。
工信部电信研究院规划所市场经营研究部主任许立东认为情况并非人们想象的那么悲观,他举了韩国的例子加以说明。韩国也是虚拟运营市场开放较晚的国家,到2010年移动普及率达到105%的时候,韩国政府才放开政策阀门。但是韩国虚拟运营市场增长势头强劲,截至2012年,韩国共有20余家MVNO(移动虚拟网络运营商),MVNO用户数达100多万,用户市场占有率为2.8%。仅在2012年,韩国的MVNO用户达到了100多万,增长率达164.8%,占整体净增用户的84%。
由此可见,即使移动通信接近饱和,用户也存在对第二张、第三张卡的需求,虚拟运营市场仍有较大潜力可挖,因此简单地从用户普及率来判断虚拟运营市场前景黯淡过于悲观。
与这种悲观论调截然相反的是,在虚拟运营市场放开后,有人认为基础运营商的经营方式过于落后,服务质量难以满足用户需求,资费价格一直备受用户诟病,而虚拟运营商机制灵活,将为传统电信市场带来颠覆式的创新和变革,大有革基础运营商命的趋势。
对此,巴士在线董事长兼CEO王献蜀认为,尽管社会上存在很多对运营商的批评和质疑,但是客观来说,运营商已经将服务做到了极致,在国有企业中也处于领先水平,他呼吁虚拟运营商停止对基础运营商的攻击,还基础运营商一个公道。而虚拟运营商无论怎样去做市场,最终争抢的都是公众客户,所谓市场份额无非是如何去细分公众客户。
巴士在线旗下中麦通信副总裁宋宏生则进一步表示:“目前的转售结构下,所有虚拟运营商的网络能力都需要基础运营商来提供,这必然形成皮毛关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就是双方的关系。虚拟运营商和基础运营商之间更多是融合,而不是竞争与颠覆。”
做好移动互联网的创新
对于虚拟运营商的出路何在,产业界形成了基本一致的看法,即只有做好移动互联网,虚拟运营商才能走出差异化创新的道路。
迪信通创始人刘东海表示,虚拟运营商要想成功,就需要采用“流量+杀手级应用”的模式,这里的杀手级应用,不是简单的语音和流量等通信能力的创新,而是面向移动互联网的应用服务的创新。
史炜对此也持有相同的观点:“基础运营商擅长经营通信级业务,虚拟运营商要避免和运营商的正面竞争,做好互联网级的业务。”
而互联网市场也并非一片蓝海:一方面虚拟运营商面临着传统互联网巨头竞争的压力,百度、腾讯、阿里巴巴等在布局自己的全产品线能力,并且在向通信领域延伸,有的尽管没获得牌照,通过社交类应用,也已成为事实上的虚拟运营商;另一方面移动互联网至今尚未建立健康的商业模式,虚拟运营商如何避免“赔本赚吆喝”,现在还是个待解命题。
许立东对虚拟运营商开出了差异化经营的药方。他认为,虚拟运营商要做到整体定位的差异化、模式的差异化和手段的差异化。整体定位的差异化不言而喻;模式差异化,则包括资费计划、流量服务的差异化,业务捆绑、交叉补贴的差异化,跨界融合、资源整合的差异化;手段的差异化,主要是利用IT系统建设的后发优势,推出灵活的计费模式,要多用促销手段,避免价格战。
而在虚拟运营商看来,要做好移动互联网这篇文章,则需要围绕自己的现有实力,为用户提供一个“纵切面闭环”的小宇宙虚拟世界,基础运营商目前在每一个“横切面”都做得非常完美,虚拟运营商只有向纵深方面发展,打造属于自己的生态链,才有可能在基础运营商和互联网厂商的夹击中,走出属于自己的中间路线。
在此方面,迪信通已经有了比较清晰的思路,在此前发展得比较好的金融、教育、健康、医疗、可穿戴的基础上,迪信通计划通过“流量+杀手级应用”的模式,将这些业务进一步向纵深领域拓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