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2014年步入4G时代,移动支付在互联网金融、移动电商、移动社交等热点领域的创新应用呈井喷态势,移动支付的战略性地位进一步凸显,各大互联网巨头集中发力移动支付业务,银行、运营商、银联等各方移动支付业务也在全国范围内全面铺开。
但目前的产业发展依然面临较大挑战。“我国的移动支付产业仍处于初期阶段,产业发展较为缓慢、标准有待统一,有效的商业模式尚未形成。”4月22日,在中国通信学会举办的"2014第六届中国移动支付产业论坛"上,中国通信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张新生表示。
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近几年,移动支付应用和产业发展呈现了快速增长的态势。据今年2月17号央行公布的2013年支付系统运行总体情况显示:全国共办理移动支付业务16.74亿笔,9.64万亿元(人民币,下同),分别增长21.86%和317.5%。同时2013年支付业务统一数据显示支付体系安全、运行稳定。
移动支付巨大的市场机会,引起众多行业企业的积极参与。张新生介绍,2013年我国以微信、应用商店、电商等应用带动了一大批移动远程支付的快速发展,近场支付也取得了重大突破,“初步形成了金融企业、电信运营企业和互联网企业的产业合作格局”。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IC卡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李晓枫也认为,从提供移动支付服务市场主体来看,全国范围内已表现出商业银行移动支付、第三方移动支付、通信运营商移动支付三条平行的移动支付电子化建设路线。
在第三方移动支付的路线方面,以线上手机移动支付业务为主,又有3个方面的生态系统产生,即以电商平台为依托、以社交商务平台为依托、以行业供应链信用支付平台为依托。
整体看来,作为一个高科技新兴产业,目前移动支付正处于发展逐步成型的时期,市场各主体都有很大的积极性,各方都知道移动支付带来的业务变化或将对市场进行重大洗牌,所以都不愿成为移动支付业务增长阶梯的落伍者。
“竞争、渗透、合作”并行
事实上,移动支付市场的竞争主要还是移动支付生态系统的竞争。依托电商、社交移动支付生态圈,系统性的竞争已经开展,如微信红包、“快的”与“嘀嘀”打车软件之争。但是,李晓枫特别指出,发展移动支付的工作显得“零敲碎打、广种薄收”,电信运营商与金融机构尽管有了初步的合作,但尚未形成紧密合作。
李晓枫表示,商业银行、移动电商、社交商务等多种类型的移动支付生态系统定位并不分明,比如微信的公众号也能够成为商业银行开展网络金融业务的双边市场平台,所以相互之间是竞争、渗透、合作的关系。
谈及2014年市场发展趋势,李晓枫指出,市场各主体全面进入移动支付前沿阵地,仍然在跑马圈地,培养消费者移动支付消费文化习惯的阶段,创新、竞争、博弈、收购、O2O等词汇,将会充斥于媒体,是否会是一场“赢者通吃的赛跑”?“鹿死谁手”有待观察。
目前移动支付将实现线上线下的一体化应用,移动线上支付全面爆发,金融智能IC卡与移动终端的结合开启了刷手机的近场支付新手段。在此背景下,电信运营商和银行合作正愈加紧密。
“这两年农行、银联与中国移动开展了基于GSM可信服务管理的空中法卡业务,也携手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在十几家分行开展了移动支付的试点,为促进地方智慧城市和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建设做了有益探索。” 中国农业银行电子银行部副总经理翟冀表示。
值得电信运营商警惕的是,在网络金融信用评估、线上双边市场、信用支付等诸多建设内容方面,NFC生态圈落后于第三方支付机构,所以可能会发生“快鱼吃慢鱼”的现象,一旦第一批年轻消费者形成消费体验,口口相传,那么,运营商和商业银行也将面临挑战。
监管机构收紧支付安全政策
“安全便捷的移动支付是移动支付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加快移动支付安全保障,建立信任体系,促进我国移动支付通信产业快速发展。尤其是在当前互联网不断向各行业渗透的大背景下,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利用互联网思维做好做强移动支付业务。”张新生强调说。
今年3月14日,人民银行结算司下发通知暂停和限制财付通、余额宝的快捷支付业务,同时,也叫停了线下条码(二维码)支付等面对面支付服务。对于叫停原因,央行支付结算司介绍,主要是从客户支付安全角度出发。该事件再次引起行业对支付安全监管政策和下一步发展的极大关注。
对此,李晓枫介绍,针对NFC移动支付生态系统建设,今年人民银行将完善中国金融移动支付公共服务平台,计划引入公安部EID证书体系,解决公民与个人签名证书人证相符的实名问题。
“我们计划接入央行征信系统,解决移动金融开展的信用信息对称问题,同时要求NFC23个主要市场主体应尽快完成GSM与移动支付公共服务的联网,形成联网通用、安全可信的中国移动金融可信网络。”
此外,备受关注的移动支付国家标准将于今年“五一”起正式实施,该标准将确保移动支付产品的互通性和安全性。据悉,该国标将涵盖移动支付射频接口、卡片、设备,以及应用管理和安全、测试方法等基础内容,以确保移动支付产品的互通性和安全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