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进一步取消和下放64项行政审批项目和18个子项,为各行业的发展“松绑”。其中备受通信业界关注的是“电信业务资费标准审批”一项,许多人都不约而同地关心一个问题—放开了电信业务资费审批是否就意味着通信行业的资费将会有明显的下调?对通信行业会不会有重大影响?笔者认为未必如此。
放开资费审批是否会资费“见底”?
一直以来,电信资费审批是工信部掌控通信市场的重要手段,其初衷无疑是美好的。即通过资费审批这个杠杆,有效地平衡电信运营商之间的竞争态势,从而营造公平合理、可持续发展的市场环境。例如,中国联通刚进入市场的时候,中国移动已经在市场处于一家独大的领跑地位。为了平衡市场领导者和新进竞争者之间的实力对比,为中国联通创造更多的竞争机会,工信部给予了中国联通以“同类业务资费可比竞争对手下调10%~15%”的定价权。但在实际运营中,这种“看上去很美”的帮扶措施却根本起不到应有的作用,通过采取多种营销手段组合、多种综合服务与回馈的方式,中国联通的竞争对手可以在维持“标准资费”的前提下把“实际资费”降得比中国联通还低。
特别是近年来,三大电信运营商的市场竞争和客户争夺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在个别特殊市场、阶段市场(如高校迎新市场、假期返乡市场等)早就祭出了超低资费甚至免费体验的营销手段,不管承认与否,工信部所谓的资费审批早已形同虚设。
因此,笔者认为:首先,虽说放开资费审批可以“让市场说话”,但实际上现在的通信市场早就已经是“市场说话”了;其次,通信资费并不是决定市场竞争力的惟一因素,2012~2013年的3G市场竞争就是最好的例子;再次,目前通信市场的竞争和通信资费价格体系决定了电信运营商的资费依然会有稳定下调的空间,但不会在放开行政审批之后迅速下降,而下降的原因也不是因为放开资费审批;最后,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通过资费下调甚至“免费”来吸引客户实非上策,目前电信运营商的价值链偏于单一,对移动互联网的掌控力度不断削弱,如果再无节制地发动资费价格战,实际上是把最后一根稻草拱手让给腾讯、阿里、新浪等这些新兴的竞争对手。
虚拟运营商是否会扮演“价格杀手”?
有观点认为,放开资费审批或许会进一步激发虚拟运营商的主观能动性和市场灵活性,进而可能导致通信资费的“见底”。在目前虚拟运营商团队中的京东、阿里等,他们向来是在本行业中扮演“搅局者”的角色,那么在新市场中是否会继续扮演“价格杀手”,甚至“免费发午餐”这样的角色呢?诚然,互联网的开放性和免费的优点是用户乐此不疲的根本原因。但是,正如“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样,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也从来没有“免费”的概念。
首先,虚拟运营商并不能甩开电信运营商做独立运营,三大电信运营商依然是目前国内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体系的根基。有人说,如果国家给淘宝发电信运营商牌照,淘宝完全可能提供一个比电信运营商更好的通信网络。这种说法显然是对通信行业不了解所致。淘宝等不会轻易从事基础网络建设与维护这样吃力不讨好又不一定能够掌控价值链制高点的事情。
其次,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企业或者虚拟运营商,他们提供“免费”业务和服务的前提,是用户必须提供等价的回馈,这种回馈可以是显性的,也可以是隐性的;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阿里的来往贴钱拉动渗透率,目的在于更加长远的价值掌控,以及构建以电子商务、移动支付与消费为核心的移动互联网生活新模式,进而从用户身上获取更多的价值。
最后,这种“免费”模式虽然不一定能够实现,但却值得电信运营商学习和借鉴。即如何通过价值链的重构和整合,从其他非资费的途径来获取用户价值,这一点恰恰是电信运营商最为缺乏的。
取消审批是否意味着放开监管?
资费审批是工信部行使行业监管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放开审批是否意味着工信部放松监管呢?笔者认为这应该从两方面来看待。
一方面,工信部的资费审批实际上对通信市场竞争的影响已经日渐衰微,取消行政审批只不过是拿掉了电信运营商“维护价格体系”的一块“遮羞布”而已。如果只是对资费进行审批,却不对审批之后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管,是难以起到应有限制作用的,这样的行政审批取消实属应该另一方面,工信部、通信管理局应当从维护整个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入手,不要盯着资费而是要盯着扰乱资费体系的行为、过度竞争和恶性竞争行为、破坏可持续发展的行为、盲目透支通信行业未来前景的短视行为。也就是说,取消行政审批不是放开监管,而是要从更科学、更合理、更深入、更全面、更贴近市场的角度来开展监管工作,进而引导和推动整个行业的和谐发展。
总而言之,从当前国内通信市场的情况来看,放开电信资费的行政审批权限对通信行业的影响和冲击并不明显。真正决定今后通信市场资费的,依然是电信运营商的策略和举措。但是,当用户的目光都盯着资费时,电信运营商应当将眼光放得更加深远。例如如何在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下构建新的价值体系和价值链,远比调不调资费、如何调资费重要得多,这是一个根本性的问题,不但决定了三大电信运营商未来的走向,甚至决定了基础电信运营未来的命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