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PTN设备单厂商组网的基本功能已经具备,而标准则相对滞后。
尹承明:PTN这个国内新术语非常恰当地表达了这门新技术以及其应用领域,关键是“P”(分组)和“T”(传送),即分组传送,在国外有时会加上“O”,即P-OTS,强调是基于光网络的技术。其产生与整个电信业务的发展和变化有很大关系,总的来说是网络中基于TDM业务基本饱和,而分组业务增长迅速,已逐步占据网络全部业务流量的60%~70%,甚至更高。从具体业务表现来看:固定互联网业务增长很快,而且带来了IPTV、VoIP等实时业务应用;第二是随着3G的部署,智能手机如iPhon e的推出以及移动上网本的应用,对无线带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第三是企业客户需求,包括大客户专线和VPN。这些新业务不仅带来数据业务高带宽的要求,还带来了高可靠性、高QoS、低时延、低抖动的要求,这是原有网络很难满足的。同时过去这3种业务常采用3种网络,导致了重复设备投资、运营成本等问题,而业务收入并没有同步增长,运营商需要采取“最有效”的方式将这些业务整合到一个架构上,PTN就应运而生了。
过去一段时间,业界认为PTN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但从UT斯达康的角度来看,PTN定义并不含糊,虽然之前对PTN有很多种说法,将很多技术和概念都引入PTN,如IPMPLS、RPR、增强以太网、电信级以太网(CE)等。但从国内外一些标准组织、运营商和主流供应商进行各种试验和测试来看,PTN概念的范围正在缩小,定义正在清晰:即只有采用MPLS-TP或PBT/PBB技术的分组传送网络才能算是PTN。其他的技术,如IPMPLS,由于是从IP和ATM演变发展而来的,采用路由和信令进行业务配置,尤其是其支持面向无连接的业务,技术包袱比较重,过于复杂,业务配置和故障处理需要专家才能维护,不利于作为基础的传送网络来部署和运维。MPLS-TP和PBT/PBB虽然在业务处理和转发是基于分组的标签交换,但结合了传输网强大的OAM和网管系统,同时也没有太多的技术包袱,是一个全新的、完整的技术架构。
《电信技术》:目前PTN产业链的基本情况如何,还存在什么问题?
徐荣:将分组交换核心引入到传送网络已经成为业界从运营商到设备厂商的共识。各设备厂商和标准化组织纷纷推出了以不同技术为基础的分组传送设备。目前国内厂商明显走在了潮流的前面,无论是实验室测试还是现网的应用规模都领先于国外设备商。参与PTN的企业和标准化组织见表1。
经过跟踪研究,目前的PTN还不支持性能劣化检测和保护倒换;环网保护和OAM标准不完善;网管方面,端到端业务配置和管理能力还需加强;运营商还需积累应用经验,包括与基站的对接,QoS参数配置原则等;还存在技术标准化工作推进缓慢,缺乏大规模运营应用实例的考验,网络应用定位、与传统MSTP的关系和互连互通等问题。
目前PTN设备在全球范围已陆续开始规模应用,但部分技术标准尚未冻结。PTN在环网保护、同步、OAM、与路由器互通等方面的标准尚未冻结,预计在2009年Q2完成,Q3~Q4产业链逐渐成熟。标准化滞后导致各厂商产品尚未定型,设备成熟度参差不齐。
荆瑞泉:虽然从技术的角度来看,PBB-TE和T-MP L S/M P L S-T P两种技术的相同点要大于不同点,目标都是提供新一代的分组传送网。但是在设备厂商和运营商的选择方面,MPLS-TP要明显强于PBB-TE,目前国内外主要的传输设备厂商均已经或即将推出基于T-MPLS/MP L S-T P的PTN商用产品。另外由于目前北电的企业经营状态不佳,已经处于破产保护之中,更是为PBB-TE技术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尹承明:从PTN的产业链来看,目前主要参与的还是传统的电信设备企业,而数据设备企业参与的比较少,主要是因为那些路由数据设备企业原来有自己的技术路线图,不愿轻易改动;同时从运营商来看,虽然网络业务发生了重大变化,从TDM为主转向了分组为主,但基础网络的规划、运维人员还是希望能使用自己容易理解、容易维护的产品,在操作方式、维护方式、人员培训乃至部门机构等方面不希望有太大的变化。说到底,技术是为运营商盈利和发展服务的,本末倒置的技术很难有前途。传统的电信设备企业能够很好地理解这种需求,满足这种需求。另外,路由数据设备企业在实现电信级能力如99.999%的可用性、故障预测与监督、快速故障诊断与恢复、冗余设计和快速保护倒换等方面还有一定缺陷。短期来看,原来的电信设备企业在PTN市场方面仍将处于优势,但从长期看,由于技术和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持续创新,也为中小企业或新兴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
《电信技术》:PBT、T-MPLS在标准化和商用化分别进展如何,二者是否将长期共存?未来的主流技术是什么?
徐荣:2006年2月,BT向ITU-TSG15研究组提交G.PBT文稿,以G.805模型为参考,通过对以太网层网络描述,阐述面向连接的以太网技术,受到会议代表积极关注,ITU-T将其列为G.8010标准的livinglist中。从此开始一些厂商积极在相关标准组织推动,利用MACinMAC技术实现PBT,对PBB标准进行增补,允许控制平面协议对转发报文的配置和拓扑管理,从而实现以太网传送技术。在面向连接以太网技术框架明确后,PBT技术还会在以太网OAM、以太网保护、以太网管理和控制平面等技术上进一步发展。目前由于主要支持PBT技术的北电公司形势不妙,使得PBT技术和标准发展十分缓慢。一些传统的以太网交换机设备厂商继续沿用PBT技术方向,纷纷提出增强型的以太网新技术,以推动新以太网技术的应用。
ITU-TS G15工作组于2003年开始了传送网承载以太网(EOT) 系列标准建议的制定,陆续完成了分层结构、UNI/NN I、设备形态、组网模式、OAM、网管和业务框架等方面的工作。从2005年开始ITU-T把工作重心转向了运用MPLS技术定义分组传送层服务功能结构,即T-MPLS技术。2008年7月的IETF 全会在参考I TU-TT-MP L S相关标准的基础上,开始MPLS-TP一系列草案的起草工作。
MPLS-TP的架构沿用了T-MPLS的理念,同样是基于MPLS的标准帧格式,去掉不利于端到端传送的功能,增加OAM、保护机制和清晰的智能控制面。从技术和标准进展情况来看,T-MPLS/MPLS-TP技术架构清晰,关键技术实现较为完善,其标准化工作已经达到了设备商用的要求。
因此,PBT技术将引导以太网技术的发展潮流,通过增强以太网的一些电信级特性来逐步推动以太网在电信网络中的应用。但要做电信级的传送承载将是漫长而复杂的过程,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将仍然定位于校园网、企业网和公众以太网业务接入领域。
2008—2009年,MPLS-T P的标准化和产业化都在快速推进,预计2009—2010年将相对完善,我们相信MPLSTP可以较好地满足无线基站回传、高品质数据业务以及企事业专线/专网等运营级业务需求,随着我国运营商RANIP化、IPTV、企事业信息化等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明确和发展,MPLSTP产业链也将逐渐成熟。
荆瑞泉:2008年2月ITU-T同意和IETF建立T-MPL S联合工作组,讨论T-MPLS技术的发展。经过JWT近期的讨论已经达成共识,由双方共同促进T-MPLS和MPLS技术进行融合。IETF基于现有的MPLS技术,吸收T-MPLS中的传送网技术理念和特性,制定MPLS-TP系列标准,以增强其对传送需求的支持。根据IETF的计划,预计2009年底能够完成MPLS-TP的主要标准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