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通信世界 >> 总第369期 >> 技术应用 >> 正文
SOA引入“福特模式”电信服务进入“前台设计”时代
2008年6月3日 11:35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徐超

    在电信“转型”以及全业务运营的大趋势中,最苦恼的应该是大大小小的电信服务系统集成商们。如何在不影响原有运营系统平稳运行的前提下,加入大量属于网络融合与业务融合的新产品,并进一步加大开发速度和周期,降低开发及运维成本,成为了集成商最迫切的需求。这种内在需求已经突破了产业链扩张的“临界点”,使第三方平台的大规模应用成为常态,并在SOA“福特模式”的影响下,催生了电信服务流程定制的新形态。

    作为浙江省电信公司直属的浙江省公众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下面的核心企业,浙江鸿程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承接了大量来自于电信业的IT系统应用服务、通信增值运营和信息系统集成方面的业务。由于多年承接电信IT运营建设使公司积累了深厚的电信行业服务经验,浙江鸿程的日子一直过得不错。

    但浙江鸿程总经理潘世渠私下里却一直忧心忡忡,随着电信业“转型”加快,这种担忧不断加强。尤其是这几年,浙江电信所提出的对新业务的支撑要求越来越多,浙江鸿程每年都面临更多的压力。

    这些压力在于,一个习惯于提供传统“电信级”稳定可靠项目的系统集成公司,却不得不面对电信运营商转型期的各种苛刻要求,一方面要在称不上稳定的框架下开发层出不穷的新业务新服务,另一方面还要使这个系统与以前开发的电信运营支撑系统实现平稳对接并保障长期运维。

    “这种项目其实很‘鸡肋’”,一位参与过这类项目招标的业内人士表示,“由于电信运营商普遍采用‘招标’的方式来选择开发商,因此利润都压的很低,但项目的难度却越来越大,很多系统集成公司看中了电信这个大市场,却在进入后发现进入了一个‘围城’境地:外面的想进来,进来的又很困惑。”

    寻找核心竞争力

    潘世渠和其他为电信业提供系统集成业务的公司老总一样,都在思考一个问题:作为主要为电信运营商服务的系统集成公司,最核心的竞争力是什么?

    从传统的观念出发,电信运营商有系统集成方面的某项需求,潘世渠和他的公司就开发出相应的平台产品满足这个需求,由于电信系统的特殊性,这些开发出的系统平台带有鲜明的电信专用特点。这有点类似于为电信服务提供“定制”服务。

    这一点在最初是优势,但慢慢的,优势变成了劣势。

    在电信这样的企业级软件市场,一个典型的软件产品往往由几百万甚至几千万行代码组成,它的质量向来难以控制。对于这些软件的编写者而言,基于不断的修改客户需求所带来的高维护成本,让软件“零复制成本”的优势逐渐消失。

    处在转型期的运营商客户们修改软件的需求永远在变,软件项目随着开发后期不断修改的需求,技术人员投入越多,越难以维系,软件质量根本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对于所有的企业应用软件开发商来说,如何在最短的交货期,以更低的成本和更高的质量交付产品,这正是当下最需解决的问题。

    普元软件副总裁程朝辉认为,把一个复杂的的流程,通过模块化、流水线的方式表现出来是SOA的趋势。系统集成商本身的价值是来自于为电信客户提供的产品环节,因此必须要清楚其所能承担的最核心职能,从而决定如何把最有竞争力的产品提供给电信运营商。

    国信朗讯副总工程师周晔博士认为,这将涉及到企业内部对流程的梳理,本身的模块需要更加的清晰,将来也会涉及到企业、运营商客户与合作伙伴他们之间的梳理。这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他表示,其中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采用平台的策略,通过平台可以使集成商专注在电信应用集成的领域里面,下层的软件架构和构件选择则交给专业的伙伴去做。这种梳理将是一个持续积累和改进的过程。

    引入“福特模式”

    项目的定义和管理能力远比开发能力更为重要。这就需要把技术平台和产品平台分开,技术平台可以通过与平台厂商的合作获得,产品平台则是在技术平台的基础上,结合行业经验提炼而成,并成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正是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福特模式”提出,将技术平台与产品平台分离,锁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对客户业务的理解和软件实现上,而非技术架构问题的解决,这种理念正被越来越多的软件开发商所认同。

    因此,对于软件商来说,福特模式意味着开发商集成类似汽车的标准流水线一样,在技术上集成“业务技术架构平台”,以分工模式、标准生产、规模定制,将应用软件产品的生产从非标准化的“代码”转移向可“标准化”的构件(组件模块等),以快速、高质量、低成本地实现交货。

    普元软件副总裁刘尔洪表示,“企业的需求越来越复杂,业务流程的扩展也非常广泛,单纯的功能罗列式软件已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在多变的市场环境下,需要不停地调整业务流程。”这正是“流水线”—业务基础架构平台快速发展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这一趋势已变得清晰。“以平台实现应用,将在2010年左右会步入成熟状态。从今年开始,业界主流的管理软件都会开始向业务基础软件平台迁移。”计世资讯资深分析师曹开彬分析道,“到2010年,基于业务基础软件平台的管理软件是整个市场的主流产品。”

    福特模式:

    提起福特,更多的是标准化、流水线与分工的同义词。与之相比,软件行业素以提升传统工业领域的管理效率著称。但几乎少有人意识到,应用软件产品的生产却是个纯“手工”的过程—基于程序员个人天才的代码级编写,每个企业级软件动辄百万千万行代码,而它们全由人工维护。这离百年前福特带给现代工业明确分工、标准组合、规模生产的高效率模式相去甚远。

    让前台设计服务流程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信行业的IT系统是封闭的,基本上是自己开发自己用的状态,”周晔博士说:“现在电信希望做一个全业务运营商,有很多新的服务需要提供给用户,但是当进入到之前的系统中时,这一块是看不见任何接口的,所以新业务无法加入到原有的系统中去。”

    传统的电信服务流程的确立一直存在着强烈的技术主导倾向。前端开发出的新产品新业务的服务流程需要后端的技术支撑人员来实现,因此服务流程的确立首先以后台运维实现的条件所决定,这些条件的限制性决定了有些新服务的体验总是那么差强人意。

    另一个问题则是服务的建立时间和针对障碍投诉的反应速度,随着建立在业务融合基础上的各种新业务不断推出,类似“我的e家”、“114号码百事通”、“宽带商务”和“商务领航”这样需要跨平台、跨部门以调动整体资源的服务流程的确立更加复杂,尤其重要的是这些流程从推出起就处在不断修改的过程中。这让前台服务人员与后台支撑运维人员往往“焦头烂额”。

    广东移动技术总监陈跃峰认为,作为运营商的维护部门,对于软件的要求就是可容性,尤其对统一功能的软件应当从开发的过程中就关注高复制性,缺乏这一点,将给整个系统的开发造成非常高的代价。

    中科大恒星产品总监陈方友则认为,“如果技术人员和业务人员天天磨在一起,就说明要么系统有问题,要么理解有问题。如果让前端自己在现有的基础库上做业务配置,他们就会很有成就感。”

    对此,普元CEO沈惠中表示:“服务是用构件组装出来的,所以我们首先要做构件,构件是由小颗粒的功能模块构建出来的,只有越往后才越依靠技术实现。而用服务拼装应用系统的过程则可以由业务人员自行完成。”

[1]  [2]  编 辑:张翀
关键字搜索:SOA  电信服务  信息化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