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 通信世界 >> 总第395期 >> 运营市场 >> 正文
手机产业20年曲折发展
2008年12月8日 11:27    通信世界周刊    评论()    
作 者: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规划研究院 张俊峰

    从人们最初印象中的砖头“大哥大”,到现在功能丰富、款式多样的手机,自从移动通信诞生之日起,手机就在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在此过程中,我国手机产业也经历了不同寻常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手机出货量高速增长,全球手机产业继续向中国转移,中国制造了将近全球一半的手机……得益于近年来移动通信市场的持续快速增长,我国手机产业高速发展,成为新的国民经济增长点,同时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

    中国成为手机产业制造基地

    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通信信息研究所近日发布的《2007~2008年度中国手机市场分析报告》显示,截至2007年底,国内拥有品牌的手机企业数量为87家,比2006年增加15家,拥有品牌数为102个,比2006年增加16个。该年度,我国手机企业共生产手机5.49亿部,比2006年增长了14%。其中,国内市场出货量达到2.4亿部,同比增长23.5%。同时,手机的款式也极大丰富。2007年,国内市场获得终端入网许可证的手机达到2445款,平均每天有6.7款新品手机上市。按照IDC发布的研究报告,2007年全球手机出货量为11.44亿部,同比增长12.4%,中国的手机出货量占全球手机出货量的48%,手机出货量增长率高于全球水平。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统计数据,2008年上半年我国手机企业共生产手机2.95亿部,比去年同期增长9.7%,继续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

    目前我国手机产业已形成环渤海地区、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等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三大产业聚集带,手机产能持续增长,我国作为全球最大手机制造基地的地位得到强化。国产主流品牌的手机生产制造企业主要集中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的整机厂商比较多,在手机的产能方面要远远大于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但环渤海地区主要以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外商投资企业为主,国产品牌的手机生产企业比较少。

    国产手机发展的曲折历程

    从1987年第一个TACS模拟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开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的手机全部依靠进口。一直到1998年以前,国内手机市场全部为国外品牌所占据,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几大厂家在中国销售手机,手机制造技术壁垒较高,而且投资巨大,国产手机还没有加入到手机制造行业中来。

    1999年国产手机市场占有率仅为1%,2000年达到9%,2003年达到鼎盛时期,国内品牌市场份额超过50%。2004年国产手机的出货量降到45%以下,销售额中的比例降到34%以下,国产手机遭遇到了严冬。根据相关研究,主要原因是国产手机企业在渠道、价格和熟悉本土市场情况等方面的原有竞争优势日渐弱化后,资本、技术等方面的缺陷就成为制约我国国内品牌手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表现在产业扩张太快、新款手机上市速度较慢、产品质量问题较多、企业利润下降甚至亏损等。中国手机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低价竞争压制了厂商的研发积极性,企业缺乏核心竞争力,产业趋于封闭,横向合作减少,资源整合也越来越少。

    近几年来国内手机企业的市场表现不断增强,不仅国内品牌手机的份额不断提升,而且出现了大批市场表现优秀的国内手机企业。

    中国手机厂商依靠低成本、定制化进军海外市场。中兴、华为、夏新、波导等国产手机厂商纷纷转战海外市场,通过终端定制等方式不断扩大份额。截至目前,中国3G终端厂商已经进入中东、北非、拉美、亚太,甚至欧洲、北美市场,并与世界领先的运营商如Vodafone、Telefonica等建立了普遍的合作关系,以华为和中兴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抢占了全球3G终端市场近10%的份额。

    在我国手机出口的贸易方式中,一般贸易比重过低,加工贸易比重近年来一直保持在90%以上。这使得我国手机制造产业对外商以及国际市场的依赖性非常高。2008年上半年,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LG和索尼爱立信五个品牌在外销市场占据超过70%的份额。在外销市场上,由于国产手机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因此加工贸易比例高和对国外厂商依赖度高等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改变。

    在手机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许多国内手机企业选择以协同竞争和双赢为原则的商业运作模式,进一步强化产业的集群效应。

    手机牌照取消

    2004年底,外资品牌抢去了中国手机市场的半壁江山,国产手机企业大面积亏损,比如TCL、海尔、夏新等;与此同时,更多的企业开始制造手机。为了保护中国手机产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出台《移动通信系统及终端投资项目核准的若干规定》,限制手机牌照的申请。手机核准制的出台就是为了保护手机企业,保护消费者,避免投资巨大却无法实现生产,从而造成巨大的浪费,也避免技术不过关的手机企业生产出劣质的手机危害消费者。

    然而手机技术壁垒、资金壁垒的降低,也导致很多企业获得牌照就是为了出租给黑手机厂商牟利,对消费者利益造成极大损害。进入2007年,中国手机市场份额已经固定,行业竞争白热化导致很多企业不愿进入手机行业,所以手机生产核准制已经名存实亡。而且手机牌照还成为不法企业牟利的手段,因此2007年国家取消了实行多年的手机牌照,手机生产不再实行核准制。

    手机牌照取消也为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进入手机产业提供了便利。

    新角色进入  改变手机产业链

    手机产业链包括手机元器件厂商、手机方案企业、手机品牌企业、手机生产加工企业和手机经销商等环节。近年来,各个环节的分工更细,产业链中的角色更多。

    2006年以来,联发科进入手机芯片市场,使手机产业链呈现出扁平化的发展趋势,企业加快产业链上下游整合的步伐,以求在产业链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联发科这类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的出现,引起手机产业链的快速变革。以前的产业链迅速瓦解,取而代之的是只包括全面解决方案提供商—方案设计商—手机生产商这样高度精简的产业分工。

    产业链上游的快速变革也引发了手机企业的洗牌。2003年国产品牌手机企业市场份额超过50%,主要依靠的是人海战术及对本地市场的了解。2004年以后,国外品牌手机企业重视渠道的改善,不断推出新机型以及低价手机,国内品牌手机企业的优势丧失殆尽,国外品牌手机企业的市场份额很快就超过了国内企业,并且国产手机一直没有翻身机会。直到联发科出现后,国产品牌手机在新的产业链环境下才弥补了核心技术缺失的短板,从而快速适应市场。目前在国产手机品牌中,大部分一线品牌都采用了联发科的方案。

    另外,手机产业与电子信息制造业、互联网产业之间的融合将快速推进,并将加速新旧产业运作模式的替代。前景广阔的移动互联网产业将对手机产业产生深刻而巨大的影响。苹果、Google等传统IT领域的顶级企业正在高调进军手机制造业。2007年,苹果公司推出了iPhone手机,改变了产业模式,将消费电子、内容服务和手机进行结合取得了很大成功,极大地促进了智能手机的发展。这些变化给手机市场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并且影响到中国手机产业的发展,中国手机企业必须快速适应这种变化。

[1]  [2]  编 辑:徐亮
关键字搜索:手机  产业  发展  
[ 本站暂时关闭评论 ]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