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通信世界周刊 舒文琼
过去20年,爱立信与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同舟共济,相互扶持,相伴成长。从第一张模拟数字网络开通到GSM网络运营,从EDGE网络部署到TD-SDCMA试商用,爱立信的身影无处不在。可以说,爱立信已经深深融入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当中。
1987年,在爱立信的支持下,中国在河北秦皇岛和广东建立了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拉开了中国移动通信行业发展的序幕。从最初的商用移动通信网络的14个信道、350名用户,到今天中国移动通信用户超过5亿户,这20年来,中国移动通信产业的发展波澜壮阔、举世瞩目,而爱立信则是其全程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从模拟到数字
无论是第一代模拟网的建设,还是第二代数字网的部署,亦或2.5G和2.75G网络的运营,爱立信都与中国移动通信产业一起走过。
1987年,中国政府官员访问瑞典,商谈能否利用瑞典政府贷款项目购买爱立信的移动设备。当时,移动通信在全球还属于高端的奢侈业务,已经在欧洲和亚洲提供TACS网络的爱立信率先支持中国在秦皇岛和广东建设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系统。自那时起,爱立信便一直同原邮电部合作,建设全国范围的移动通信网络。
1994年底,爱立信完成了TACS系统全国B系统漫游项目,从而实现了TACS系统B网用户在中国境内的自动漫游。1995年,中国建成了系统容量超过500万用户的TACS网络,当时全国大约50%的移动用户使用爱立信网络进行通话。1996年1月,爱立信帮助原邮电部移动局实现了TACS系统A、B系统之间的国内漫游。由摩托罗拉提供的A系统使用的是IS-41和X.25信令;由爱立信提供的B系统使用的是爱立信MAP和C7信令。
此后,数字移动通信技术面世,它以更好的性能、更低的成本迅速成为移动通信的新宠。爱立信顺应发展趋势,积极推动数字移动通信技术在中国的普及和应用。1993~1994年,在原邮电部组织的GSM测试中,爱立信网络设备的测试结果优异,随后原邮电部与爱立信等供应商签署了GSM技术框架协议,框架协议中的一项要求就是符合中国的C7信令标准,爱立信在1995年使其GSM产品完全符合这一标准。
1995年,爱立信率先为中国引入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系统。1996年,爱立信推出了其第二代GSM基站产品系列—RBS2000。RBS2000使中国移动运营商能够采用频率紧凑的重用模式建设更高容量的无线网络。1997年,爱立信推出了其新一代的AXE交换硬件—501无线平台。较之早先的平台,该无线平台的占地面积减少70%,功耗节省30%。1997~1998年,爱立信采用增强型全速率(EFR)语音编解码器功能升级其客户网络,该功能在不降低网络容量条件下极大改善了用户的通话质量。
进入21世纪,移动数据业务初露端倪,为用户提供了更多的业务选择,爱立信全力支持中国移动运营商数据业务的开展。除了为中国联通提供WAP网关外,爱立信还帮助中国移动部署GPRS分组技术,使其GSM网络能够提供移动的分组数据连接。2002年以来,爱立信更是成为中国移动GPRS网络的主导供应商,并在全国范围内完成了一、二期网络建设。2003年,爱立信协助中国移动推出了备受用户喜爱的彩铃业务。对于EDGE网络,爱立信也率先同中国移动在广东开展网络试验,进行全国性的部署工作。
从3G到后3G
作为全球3G领域的领导者,爱立信一直致力于将3G在全球的网络部署和服务经验介绍到中国,帮助中国移动通信产业向3G发展。
爱立信与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合作,成立了WCDMA技术研究中心。2000年,爱立信、信息产业部电信研究院、日本移动通信运营商NTTDoCoMo合作完成中国首例WCDMA评估系统的测试和报告。2001年,爱立信实现了中国首次WCDMA手机到手机、手机到固定网的通话测试。2001~2004年,爱立信还积极参与了信息产业部的3G/WCDMA测试,因为表现优异,爱立信于2003年初被中国移动选为3G实验室设备供应商之一。
随后,爱立信高瞻远瞩,积极投身于后3G技术的研究。在2004年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上,爱立信实现了全球第一次基于商用WCDMA硬件系统的HSDPA现场演示,演示速率达4.9Mbit/s。接下来,爱立信在后3G方面成果不断。在2005年国际通信设备与信息网络展览会上,爱立信完成了中国首次基于WCDMA商用系统的无线HSUPA演示。在2005年中国国际通信设备技术展览会上,爱立信再次实现突破,完成中国首次同时基于商用电信设备及商用PC卡的HSDPA公开演示以及中国首次基于HSDPA/HSUPA技术的视频VoIP通话的公开演示。
对于中国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TD-SCDMA标准,爱立信也不遗余力地给予支持,从标准制定、实验室测试、外场测试到试商用,爱立信都主动参与。爱立信不仅成立了TD-SCDMA研发中心,与中兴通讯建立了合作关系,而且开发出了完全属于自己的RNC产品。
与运营商并肩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