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月22日举行的手机漫游费听证会上,有运营商代表表示,对于提交会议的两个方案特别是第二套方案,运营商难以承受。按照该人士的说法,该企业资产负债率高,赢利能力有限,漫游降价方案超出企业承受能力。
根据2007年9月某运营商内部人士公开披露的数据,2005年,“中国移动年漫游费收入大约为49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联通的漫游费只有几十亿(元人民币)而已”。在二者当年的财报上,2005年,中国移动的净利润为535.49亿元人民币,中国联通的净利润人民币49.3亿元人民币。
从数据来看,在手机漫游计费运营成本极为低廉的前提下(目前各方对这一论断基本形成共识),基于漫游费的收入几乎构成这两家运营商的全部利润来源。如此说来,上述运营商代表的言论也就不难理解——对于那些“赢利能力有限”的移动运营商来说,如果断了漫游费这块“口粮”,将对它们造成毁灭性打击。
我们不禁要感慨,为什么看似强大无比、一直高喊国际化、甚至让众多海外运营商恭维多多的国内移动运营商,竟然如此的脆弱—一个隐身幕后数年、“毫不起眼”的漫游费竟然就是它们的生存“稻草”—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稻草。这对于日进斗金、风光无限的移动运营商,不能不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
前一段时间,“东航事件”引人关注,并购的争夺战固然精彩,但是其中披露的一个问题同样值得电信业者深思。2006年中国航空业共拥有980多架飞机,主营利润47.3亿元人民币;而总共拥有94架飞机的新加坡航空公司(新航),当年的营业利润折算成人民币超过65亿元。也就是说,把整个中国航空业打包,也抵不过一家新航。另外,在东航事件中,当事企业的高层表示,他们最为看重的是要为东航引入新航的管理。
与之对照,中国移动通信业同样面临着类似的“大”与“强”的悖论,同样也受到来自于管理环节的困扰。
中国通信市场之大,造就了几家在国际上也数得着的大型运营商,但同样也“惯坏”了一些运营企业,仅凭借市场份额就可以获取高额利润,使得它们的创新动力严重不足。内部效率低下,战略决策摇摆、混乱,业务创新乏力,技术能力不强,大面积的人才浪费,上述诸多问题构成其高额运营成本,而这个成本又通过类似漫游费这种不合理、不透明的资费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虽然目前移动运营商的日子相对好过,但不要忘了,当初一个“小小的”小灵通就差点动摇它们的发展根基。未来随着全业务运营展开、监管形势变化,市场竞争将更加全面和激烈。外有列强环伺,内部威胁升级,对个别运营商而言,如果还想靠以前那种近乎掠夺的方式来过好日子,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消费者在为运营商低效管理买单 [1/28] |
·听证交锋:平衡企业利益不能牺牲消费者 [1/23] |
·辽宁消费者代表直接建议取消手机漫游费 [1/22] |
·听证预备会议结束 消费者代表或不另提新方案 [1/22] |
·手机漫游费明日听证 “山东民意”已交消费者代表 [1/21] |
·手机漫游费听证会明日举行 消费者期待能破冰 [1/21] |
·手机漫游费听证何以让消费者充满期待 [1/20] |
·专家称消费者对于漫游费的抱怨带有盲目性 [1/15] |
·重组初衷可能与消费者期待恰相反 [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