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936"%> 手机实名制宜迟不宜早--要闻--通信世界网
观 察   研 究    批 评   推 介   运 营 观 察    制 造 业 观 察    监 管 论 坛    SP 观 察    手 机 论 坛

首页 >> 今日评论 >> 要闻 >> 正文
手机实名制宜迟不宜早
2008年1月23日 09:31 通信世界网 评论()
作 者:耶兰特

    为了应对层出不穷的手机诈骗问题,近日广东省部分人大代表在广东省“两会”上再次提出,广东省政府应该考虑通过省人大制定相关的地方性法规或管理条例,强制规定在广东省境内的所有手机用户必须全部实行实名制。其实,有关部门早就在筹划出台手机实名制的相关法规,关于手机实名制有关的草案已经递交给国务院法制办。也许用不了多长时间,手机实名制就会正式实施。不过,笔者以为,我国尚不具备实施手机实名制的条件,关于实名制的法规还是晚些出台为好。

    手机实名制的推行有一个前提,就是公民的个人信息安全应当得到保障。众所周知,由于我国缺乏类似于《隐私权保护法》或《个人信息保护法》这样的法规,因此不少公司或个人将收集到的他人信息资料拿到市场上贩卖获利。那些个人信息资料被泄露的公民,往往为商业推销弄得苦不堪言,购房者倍受装饰公司“电话骚扰”就是最明显的例子。推行手机实名制后,虽然有关部门会可能地保护公民隐私和个人信息,但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很难确保个人信息绝不泄露。这是因为,在遍地开花的代理商处购买手机卡时,用户的个人信息基本上难以得到保密。而且,由于监管的缺失,也完全无法排除掌握着大量个人信息的运营商泄密的可能。

    实施手机实名制的效果,也值得怀疑。有关部门推出手机实名制的初衷,是为了防止出现手机诈骗等违法现象。但是,实名制可治标,却未必能治本。众所周知,银行很早以前就已经实行了实名制,结果呢?诈骗分子用于接收诈骗款项的银行账户往往都是用假身份证开立的。实践证明,银行推行的实名制根本没有起到打击犯罪的作用。在假证制作泛滥的今天,用假身份购置手机卡或开户并非难事。想想看,大量的手机号码销售都是通过代理商,然而对于代理商而言在用户购买手机号码时进行身份验证,既增加了工作量又可能影响其销售,再加上不具备专业的身份验证知识,往往会给真正的犯罪分子提供了便利。这样一来,手机实名制的效果就将大打折扣。

    受手机实名制影响最大的,还是遵纪守法的普通老百姓。大家既要承担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又不得不在购买手机卡时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要知道,手机实名制试点地区中,普遍存在核查工作复杂、新用户登记手续繁琐等问题。业内分析人士指出,让人名和身份证承担越来越多的责任本身是一把双刃剑,背后自有社会风险:如果付出了公众的私权而没有实用性,会成为鸡肋法规,成为烧钱机器,成为剥夺想象力的工具,成为影响制定者形象的话柄,甚至成为执行部门心中盲目的定心丸。事实上,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有关部门应当深思熟虑,看看推出的措施是否能够真正解决问题,还是在给人们带来不便的同时而收效并不明显。在正式推出手机实名制前,有关部门不妨思考一下暂住证制度、自行车牌照先后淡出历史舞台的真正原因。

    (本文系通信世界网今日评论专栏稿件,刊登只为传播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编 辑:高媛
相 关 新 闻
关键字搜索:手机实名制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作 者 资 料
耶兰特
长期关注中国及世界信息科技产业的发展,公开发表过多篇行业分析和产业评论文章。
周 新 闻 排 行 榜
特 约 评 论 员
责任编辑:高 媛 投稿信箱:pinglun(@)cw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