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GUAGE="VBSCRIPT" CODEPAGE="936"%> 号码百事通:语音搜索优于互联网搜索--研究--通信世界网
观 察   研 究    批 评   推 介   运 营 观 察    制 造 业 观 察    监 管 论 坛    SP 观 察    手 机 论 坛

首页 >> 今日评论 >> 研究 >> 正文
号码百事通:语音搜索优于互联网搜索
2007年9月26日 10:16 通信世界网 评论()
作 者:张旭光

    故事回放

    几天前,江小姐打算给新家搬去几件家具。她习惯地百度“通州”、“搬家”等关键字,之后,逐一给几个“搬家公司”通电话商量,并以150元定下了一家。

    然而,这个百度出来的搬家公司根本就是个“黑户”,不仅没有提供任何单据,还损坏了家具,最后,竟然向她开口索要600元服务费。望着赖在家里不走的“工人”,她只好先付了钱。

    随后,江小姐向通州工商局举报。该局企业监督科一名姓李的负责人非常重视,但他在百度上搜索到的只是一部没有身份认证的小灵通号码。

    “如果它是一家公司,这就构成了消费欺诈,我们工商有权力来管;但它很可能不是一家公司,属于个人行为,那么性质上就是诈骗,你应该找公安局。不过,取证很麻烦……”

    此事终究不了了之。

    安全重于丰富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由互联网引发的诈骗案越来越多,像江小姐这种情况十分常见,而且这种现象不痛不痒、需要跨部门协作治理,使完全依赖互联网查询资讯的消费者不堪其扰。

    有关数据显示,本世纪的第一年,日本就出现了41%的网络诈骗增长率;2005年,中国网络诈骗额接近1亿元;2006年,世界上每10个人中,就有一个遭遇过网络诈骗。互联网引发的诈骗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根本原因在于互联网、短信、IM的普及和高频率使用。

    这种现象背后也有易于解释的两种原因。一方面,新的通讯工具、搜索引擎、2.0网络给人们充分便捷、自由,吃饭、坐车、购物、旅游、上学、求职,等等,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沟通、消费都开始依赖并不完备的互联网;另一方面,自古“有人的地方,就有骗子”,而互联网天然的“端对端”特征给没有信誉认证的网站、网页、帐号、电话、资讯提供了“机遇”。

    “资讯的丰富和安全,就像鱼与熊掌。”业界专家指出,多数网络诈骗案的实质是由于Google、百度等传统互联网的丰富但不完备造成的,纯互联网的信任危机在所难免。鱼与熊掌能否兼得?或许,号码百事通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它能够提供人们在衣食住行旅等方面的模糊搜索。

    对中国电信来说,提供免费的语音搜索服务,看上去显得笨拙、颇费人力。但严格的认证过滤却能使用户避免受骗,而折扣等增值服务使号码百事通有了更大的生存空间。

    习惯高于技术

    “经常出差,或是和客户一起吃饭、朋友聚会,我大多时候习惯使用电话找餐馆、找酒店,图个方便省心。”一名曾在伯克利大学读书的海归派CIO告诉笔者,“举这样一个例子,近十年间,由于先进设备的配备,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县级市,警察裁减了一半以上,犯罪率也降低了70%,但警察们普遍认为技术没有给他们带来好处。”

    “试想一名警察在郊区的路边突然遭到枪袭,他能做的就是迅速把头趴到驾座下、一动不动,哪里有机会使用键盘和鼠标?他不可能使用警车上那么复杂的设备。”

    显然,这名警察此时更需要一部电话能够直接和总部通话求援。相比五花八门的互联网、通讯等应用技术,传统的电话更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虽说语音搜索提供的资讯安全、便捷,但它一定不能与互联网海量的“藏污纳垢”能力相提并论,这注定号码百事通等语音搜索的成熟需要一个积累、成长过程。但是,对一个日益需要资讯提供准确和便捷的消费群体来说,宽容的成本几乎为零。

    国庆黄金周临近,几乎城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涌动起消费暗流,大学生、白领、家庭都过早地谈论着如何购物、旅游。如何选择消费资讯?互联网搜索和语音搜索之间的较量真正开始了。

    (本文系通信世界网今日评论专栏稿件,谢绝转载,刊登只为传播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观点。)

编 辑:高媛
相 关 新 闻
关键字搜索:互联网  语音搜索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作 者 资 料
张旭光
服务过《电脑报》、《互联网周刊》,曾任记者、编辑部主任、集团业务拓展经理兼网站主编等职。
周 新 闻 排 行 榜
特 约 评 论 员
责任编辑:高 媛 投稿信箱:pinglun(@)cww.net.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