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IPTV >> 新闻 >> 正文
利益纠葛引发舌战 地面数字电视标准有名无实
2007年6月25日 18:17    IT时代周刊    评论()    阅读:
作 者:古 儒

    面对很难完成的芯片融合问题,利益集团们有的避轻就重,有的避重就轻,上演了一场精彩的口水战

    地面数字电视标准再一次遭遇质疑,它成为了利益集团们角力的工具。

    6月1日,广电总局广播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邹峰在第三届“中国传媒科技高峰论坛”上,公开“炮轰”去年8月通过的地面数字电视标准。他认为由于“芯片”融合标准有问题,被选取的清华方案和上海交大方案两种模式很难融合在一个系统中,导致该标准很可能在今年8月1日无法正式实施。不过,数天后,邹峰的观点遭到了厂商们的批驳,清华凌讯、上海高清和深圳力合等芯片厂商纷纷站出来指称自己已制造出符合标准的芯片,并言之凿凿。

    然而,厂商们的观点并不足以服众。芯片容易制造,但能否真的实现三种标准的融合,他们没有提及。

    一方面是资深专家,一方面是实力厂商,一方似有刁难,一方解释似难服众。究竟是谁在说谎,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都是融合惹的祸

    2006年8月,千呼万唤的全国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终于出台。该标准由清华标准(DMB-T)、上海交大标准(ADTB-T)和广电总局支持的广播科学研究院(下称广科院)的TiMi三个独立方案融合而成。

    “融合标准是两大标准的叠加与广科院移动纠错码的结合,这不仅没有带来技术的创新,还带来了技术处理的复杂度。”一位从事载波技术研究的人员这样告诉《IT时代周刊》。

    有业内人士谈起该标准出台时,对相关部门表达了强烈的不满。他认为标准之所以要采用融合方案,就是为了兼顾各方的利益,在里面加入各方的东西。不过,他也无奈地表示,为了照顾到利益的均衡,平息标准之争,除了闭门造车采用融合方案也确实别无它法。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信息显示,清华方案是自主研发,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标准。同样的,上海交大标准也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知识产权体系,有效地保护了国家标准发射及接收的各个模块,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对于此前流传的上海交大标准基于美国ATSC标准,可能有产权纠纷的说法,上海高清方面表示他们与美国ATSC采用的是完全不同的技术,唯一的共同点仅是“单载波”。分析人士指出,国家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两大标准的积极支持,对形成融合标准也功不可没。

    该人士还指出:融合标准推出后,最大的难点就是如何将清华标准的多载波调制模式和上海交大标准的单载波调制模式成功地融合进一个系统中。从技术上来讲,这两种调制技术本身就缺乏兼容性,相互融合根本行不通。

    此外,地面标准产业化测试中也遇到了一些无法解决的技术问题。邹峰表示,“原来两个标准承诺的一些技术优势在试验中实现不了,虽然试验还在继续做。首先还是要做好技术参数和产业化。”

    据《IT时代周刊》了解,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要融合三种不同标准,技术上的复杂性大大增加,厂商估计由此引发的成本也将增加至少30%。这让负责标准推广工作的广电总局很难顺利推进。

    庞大市场的诱惑

    地面数字电视国家标准为商家看重的理由是它是一种强制性标准。这意味着该标准具有强烈的排他性。而众所周知,垄断就代表着高额利润。

    据北京海尔集成电路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阳艳春介绍,数字电视有别于传统的模拟电视,采用完全数字化的图像格式和图像传送流,这都需要通过芯片来实现。这就决定了数字电视产业建立在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上。据IDC预测,数字机顶盒和数字电视半导体市场规模将由2003年的31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93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5%。业内人士分析认为,按照每年新增4000万台数字电视计算,如果都强制安装地面接收芯片,仅芯片产值就达上百亿元。如果谁获准成为强制性标准,谁就可以参与这上百亿元的分成,而没有成为强制性标准的,将前功尽弃,血本无归。这也就是融合标准成为强制性标准的直接推动力。

[1]  [2]  编 辑:颜溢辉
关键字搜索:数字电视  地面标准  
  [ 发 表 评 论 ]     用户昵称:   会员注册
 
 
  推 荐 新 闻
  技 术 动 态
  通 信 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