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ahaway
如何实现技术创新成为中国企业全新的挑战,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内某家电企业的海外市场分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的落脚点决不仅仅是工程师图纸上,面对全球市场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前瞻性判断,并通过核心技术发明、产品设计、规范化生产和优质的技术服务来与未来的消费需求完成对接。”这位受访的海外市场总经理还提到,研发投入和人才战略是未来中国企业决战全球制造业的两个关键点,在企业内部加大研发投入,并通过市场机制将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是中国企业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同时,从长远竞争来看加强创新、实用人才的培养,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建立快速通道是政府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中国制造,是中国经济的骄傲,也是全球经济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靠着物美价廉的中国商品,中国的GDP攀上了世界第四的位置,国外的消费者享受到了低价格、高消费的生活,但是,在劳动力成本、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物流成本未得到有效控制、人民币汇率节节走高、银行利率上升的环境下,传统的中国制造也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盛泽镇所面临的境况成为今天传统中国制造业的一个缩影,如何走出困境,如何实现中国制造的“再次辉煌”是中国政府、经济学家、企业等多方面需要面对的新课题。
摆脱“低附加值”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影响和风险,尽量减小对环境因素的依赖,建立更具核心竞争力的“高附加值”的产业,是中国制造走出困境的关键所在。从欧美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发展之路来看,通过产业升级,在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企业信息化三个方面做足功课来驱动中国制造业从低附加值走向高附加值进而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中国制造”的三板斧,长期关注并研究中国制造的“局外人”——博科资讯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中国制造需要二次创业!
技术创新二次创业“第一生产力”
没有竞争对手不可复制或者超越的高科技产品就没有较高的价格优势,中国出口产品只能在低价位徘徊,当受到成本上涨和人民币升值上下挤压时,中国制造的出口产品的利润空间就越来越小,而全面开放的中国市场也有可能受到越南等新兴制造业国家的冲击,行驶在全球快车道上的中国制造业似乎没有了退路。沈国康认为,通过技术创新才能让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内保持持续的竞争力,这和所有关注中国制造的经济学家的观点不谋而合。如何实现技术创新成为中国企业全新的挑战,近日,记者采访了国内某家电企业的海外市场分公司总经理。“技术创新的落脚点决不仅仅是工程师图纸上,面对全球市场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前瞻性判断,并通过核心技术发明、产品设计、规范化生产和优质的技术服务来与未来的消费需求完成对接。”这位受访的海外市场总经理还提到,研发投入和人才战略是未来中国企业决战全球制造业的两个关键点,在企业内部加大研发投入,并通过市场机制将研发成果迅速转化为产品是中国企业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同时,从长远竞争来看加强创新、实用人才的培养,在大学和企业之间建立快速通道是政府部门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品牌建设实现“物美价不廉”
中国制造这个概念是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提出的,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困境也是受到了全球经济环境影响的,今天当我们去求解“中国制造•品牌建设”这个命题的时候,也必然要在全球市场环境下去探索如何让中国品牌在全球市场得到认知和认同。技术创新能够使中国制造具备产品基础,但如何改变“中国制造•物美价廉”的传统认知,让不同肤色的消费者感知、体验、认可来自东方工厂的消费品,并在心理上“允许”中国制造可以获得高利润,这也许要比技术创新更需要全球视野和沟通智慧。
“外来的和尚会念经”,欧美制造业品牌进入中国,并牢牢把控高端市场,除了具备高性能的产品外,鲜明的品牌个性和适应中国文化的沟通方式让中国消费者感受到一种“品质感”,这种品质感逐步形成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这是品牌的力量,也是带给中国品牌走向世界的一个启示。建立在产品价值之上的品牌价值更需要中国企业去解读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文化背景,并融入到当地消费者的生活里;中国企业不能再将品牌知名度作为衡量品牌建设是否“达标”的唯一标准,应将企业理念、企业行为和企业形象视为品牌建设的三个系统,将产品、技术、管理、文化融为一体建立品牌工程,进而形成企业信誉标识,以此有效的“超度”全球消费者,最终形成“中国制造”的高附加值。
信息化建设制造成本“压缩机”
信息化建设一直是被中国制造忽略的重要环节,尤其是在全球经济背景下,企业供应链管理的效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有的企业甚至没有供应链系统,即便是在中国制造业传统优势比较明显的阶段,物流供应链信息化建设也没有得到重视,错失了从内部根本降低管理成本,为中国制造锦上添花的时机。危机中孕育转机,中国制造在尚未完成产业升级却面临困境的今天,通过“全球经济”意识下的信息化管理实现整个产业链的成本控制,仍能为疲惫的中国制造业带来活力,为企业带来不小的利润空间,更能为完成产业升级提供一定的缓冲时间,关注中国制造的企业管理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为困境中的中国制造企业找到解决之道,该专家还指出,待企业完成转行后信息化系统的熟练应用更能让中国企业面对国际竞争游刃有余。
作为企业管理信息化领域的业内人士,博科资讯董事长兼总裁沈国康谈到中国制造业信息化现状时,向记者解析了中国制造企业在信息化这个环节造成的成本浪费的原因,制造业的基础模式是“采购-生产-销售”,但中国企业信息化的触角却没有伸向供应链的采购端和销售端,即便是部分企业采购了ERP系统进行内部资源的管理,但供应链信息管理的缺失使得内部ERP系统成为信息孤岛,这就造成了原料、产品“无意识”积压,造成时间成本、物流成本、资金成本、人工成本等有形资源的浪费,如果将商业机会纳入成本预算的话这个损失就不好估量了。
未来,中国制造将横亘“全球采购、全球制造、全球销售”这一全球产业链条,从原料进口到成品出口每一个节点都需要有效、科学的供应链管理信息化系统来尽可能地实现零库存,无论是以行业渠道为主的英特尔还是以直销为主的戴尔,作为全球制造业供应链管理的典范,它们的确值得中国企业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