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就是应用使能,应用使能有业务编排,我们认为这些是应用使能基本的一些要素,在这个要素之上为了实现更好的支撑行业的应用,我们也开发的很多套件,比如说针对车联网、智慧家庭我们开发了更好满足应用要求的,我们这里不是应用,应用以来于第三方厂家去做,只是提供更好的一些手段,比如说车联网很重要的是车辆轨迹的跟踪,车辆位置的监控,我们就在里面内置了一些功能,可以提供位置。
左边(PP图示)这一块主要是实现了人与物的协同和通信,中间平台实现了对物的管理。比如说在一个场景里面,有一个人在某一个电线干上面报警按了一个按纽,或者检测到了一个枪声,上层系统可能听到了有人开枪之类的动作,基于人与物的通信以后,我可以直接在枪声检测到的地点附近,一个警察的手机可以呼起来,同时他带了一些手持设备可以把视频通话建立起来,相当于我的平台实现了对于传感器枪声检测的监控,获取到相关的数据,同时可以协同当前警察的一些信息,然后把整个通信建立起来,这是第一点。第二点包括语音识别、视频识别,分析刚才我说了一些,比如说车联网里面未来可能向语音识别做一些胡队也是非常重要的。右边这一块我们部署IoT平台的时候,不仅仅考虑对物的管理,同时考虑对生产系统或者IT系统的集成,或者说在现有已经有类似物联网平台的场景下,可能管理了某一个垂直领域,某一个垂直行业,我们也不排斥和垂直行业本身的平台直接不同,而不是说一定要把所有相应的应用,或者是这个终端全都说在华为平台进来以后做相应的对接或者网络操作,我们可以直接实现云与云之间的互通,这是应用使能的一个能力。
这(PP图示)是华为公司做的一些战略思考,我们平台主要是面对数字化转型,图上的万物感知指的是所有终端具备智能能力,具备内嵌通信模块,当然通信模块可以是蜂窝的,也可以是非蜂窝的,同时,可以把相关的数据通过网络上报上去,也能接受网络对它的一些指令的控制。
在这个基础之上,我们再有一层定义就是万物互联,万物互联通过各种网络技术,网络接入方式实现一个联动,所有这些联动比如说通过3G、4G、5G或者窄带物联网,甚至有一些专业的比如说工业领域,汇聚以后原来其实也做了相应的一些能力,我们的网络上,但是一些垂直的系统,我们希望有一个跨行业统一的IoT平台,实现相应数据的汇聚,汇聚之后在纸质上就可以结合云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使得整个物联网产业智能化,同时实现智能社会的一个目标。所以这个是我们对于IoT平台终极架构的一个理解。
我们理解IoT本身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靠任何一个公司都难以实现整个产业的发展,华为其实从2015年开始,我们针对合作伙伴这一块有一个叫沃土计划,主要分正三块,第一个是为了支撑IoT生态的建设包括:开发者社区、合作伙伴计划、产业联盟。
开发者社区华为公司已经通过这样的社区汇聚了很多的开发者,我们给开发者提供了相应的一些工具、技术支持,包括我们华为公司的两个实验室以及相应的一些工作。
我们对于合作伙伴的计划叫做合作伙伴管理系统,其实在华为内部叫做MER这样一个计划,基于这样一个计划,合作伙伴可以加入到华为公司生态当中来,分了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合作伙伴可以根据企业伙伴的信息,申请加入到计划当中来,经过审核以后就可以提交一些相应的合作方案,最终可以一起来做一些开发和设计的工作,最后做一个相应的联合发布,这是华为公司对合作伙伴支撑的计划。
这(PP图示)是产业联盟相应的支撑,华为向未来的5G,以及在一些终端相关的一些产业上,比如说GSMN等都有很大的投入,同时在一些垂直领域,垂直业务比如说像智慧家庭、车联网工业,我们也都有很大的队伍在支撑相关产业的发展。这是我今天对于IoT平台的一个介绍,可能跟前面几位从宏观角度介绍不太一样,我这个环节主要讲一下关于IoT平台的思考和目前的解决方案。
其实我主要列了一些华为公司提供的开放实验室,开放实验室主要是针对合作伙伴以及相应的开发者,在中国上海、苏州、深圳、杭州、南京都建立了相应的开发实验室,开发实验室的定位主要是有三个,第一个是业务场景的孵化中心,在我们孵化以后,同时也是作为一个业务体验中心,在跟华为合作以后,我们可以把合作伙伴相关的解决方案放在我们开放实验室里面去展现。同时,也是一个合作伙伴集成的交互中心。
我列了一下有一些合作伙伴的列表,这个列表已经跟我们平台做了集成,做了认证的一些相应的信息。
最后,我再讲一下华为IoT平台,目前在几个领域的应用案例,包括在汽车制造,我们在长春一汽做了前端的一个项目,华为主要是针对车队管理,共享车以及未来的智慧工厂,所以需要跨行业的一个整体的解决方案,还有包括现在在德国做了一些预防性维护的一些相关案例,智慧家庭这一块也有相关的项目,最下面就是智慧城市,智慧城市也包括智慧停车,这是我跟上海联通一起做的一个项目,目前在山东有一个智慧路灯,智能抄表,智能燃气等一些项目。


